2013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
(一)研发经费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2012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突破万亿元(10298.4亿元),比上年增加1611.4亿元,增长18.5%;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R&D经费支出为31.7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9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162亿元,增长13%;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37.6亿元,增长19.2%。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11.3%和83.9%。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7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548.9亿元,增长18.5%;高等学校经费支出780.6亿元,增长13.3%。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2%、15%和7.6%。
和上年比较,企业占比重略有提高,高校占比重略有下降。
201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5600.1亿元,比上年增加803.1亿元,增长16.7%;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5%,高于上年4.39%的水平。
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613.6亿元,增长11.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2986.5亿元,增长21.7%。
在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显著增长的同时,科技人力投入也保持着稳步增长。
据统计,R&D 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研究人员140.4万人年,占43.2%。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21.2万人年,占6.5%;应用研究人员38.4万人年,占11.8%;试验发展人员265.1万人年,占81.6%。
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社会R&D研究人员比重为54.6%。
(二)各项科技产出保持增长专利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专利规模的持续扩大。
专利申请数达到205.1万件,比上年增长25.5%,专利授权数达到125.5万件,比上年增长30.7%,专利拥有量达到350.9万件,比上年增长28.1%。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65.3万件,比上年增长24.0%,发明专利授权数21.7万件,比上年增长26.1%,发明专利拥有量87.5万件,比上年增长25.6%。
2012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94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2.77万篇。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9.01万篇,占SCI收录论文的12.1%,比上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仍排在世界第2位;EI收录中国论文为12.44万篇,比2011年减少2.4%,占论文总数的27.9%,比上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超过第2名美国9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1位;CPCI-S收录了中国论文7.75万篇,比上年增长了46.8%,占收录论文的21.5%,比上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2位。
全国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51723项,比上年增长17.0%。
从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20904项,占40.4%,是主要的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
从应用重大科技成果前4位的行业看,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19.0%,制造业占18.7%,农林牧渔业占14.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5.1%,这一排序与上年完全相同,反映了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与经济社会重点发展方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据对全国各省(区、市)技术市场统计,2012年度共签订技术合同28.2万项,比上年增加了2.6万项。
合同成交金额64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迅猛,达到228.1万元,比上年增长22.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三)科技进步环境有所改善科技人力资源保持增长态势。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由上年的1005.8人/万人提高到1059.2人/万人。
科研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1566.3亿元,比上年增长47.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均工资已达到69254元,比上年增长了7.8%。
有R&D活动的企业数达到47204个,比上年增长26.0%,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44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03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60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9.3%。
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明显,总量达到110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3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显著提高。
(五)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2万元/人,比上年提高0.4万元/人(2010年价格);能源利用效率也有所改善。
综合能耗产出率为13.1元/千克标准煤,比上年提高0.5元/千克标准煤。
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实际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0%;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比上年下降4.5%。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比上年减少6.8万吨,比上年下降2.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上年的60.5%上升至61.5%。
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54.6台/百户,比上年增长8.5%;国际互联网上网人数56400万人,比上年增长9.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27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43%提高至2.46%。
在取得以上进步的同时,通过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体现科技意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表现不理想,有25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反映出各地方政府对该行业就业人员工薪待遇的改善有所忽视。
二是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明显低于上年水平,减少了49项。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改善不明显。
有17个地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同程度低于上年;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下降22.42%,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下降12.27%,有23个地区的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于上年。
四是一些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表现较差。
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仍未得到改进,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低于上年0.63个百分点。
资本生产率全面下降。
在中央和地方一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之时,劳动生产率虽然持续提高,但资本使用效率的持续下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表1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主要指标与上年比较指标 2011年 2012年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人年/万人)21.50 24.21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1005.82 1059.20万人R&D研究人员数(人年/万人)9.83 10.47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54.38 54.59 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 1.84 1.98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 4.39 4.4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2.03 2.09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71 0.7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比重(%)0.72 0.89万人科技论文数(篇/万人) 2.87 2.92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项)①338.00 289.00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件/万人)19.43 25.13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1.39 1.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2.94 3.53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万人)355.25 437.03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11.50 13.73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美元/万元) 5.38 5.8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②8.81 9.09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1.57 12.20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28.91 29.3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1.92 11.89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7.37 17.5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24.30 23.6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30.22 32.93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5.76 6.20资本生产率(万元/万元)0.36 0.34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标准煤)12.61 13.0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9.70 84.8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48 61.53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万吨)260.44 253.5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2499.86 2423.73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2217.91 2117.63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台/百户)50.29 54.57万人国际互联网上网数(人/万人)3826.51 4206.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2.43 2.46①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②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均为“规模以上”数据。
二、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可以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类(参见图1-1):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30%)的地区,为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和浙江,前3位位次与去年相同。
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30%),但高于50%的地区,包括辽宁、陕西、山东、湖北、重庆、福建、黑龙江和四川。
第三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50%以下,但高于40%的地区,包括安徽、吉林、湖南、内蒙古、山西和甘肃。
第四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40%以下,但高于30%的地区,包括宁夏、青海、河南、江西、河北、海南、广西、新疆、云南和贵州。
第五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30%以下的地区,只有西藏。
将2013监测与2012监测比较,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重庆、四川、黑龙江、江苏等17个地区高于这一增幅(参见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