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与策略惠水县大坝乡中心学校刘龙2014年的中考姗姗而来,根据自己的认识,我有一些有关初三复习的点滴思考和想法如下。
一、了解命题趋势,合理安排进程。
中考语文总复习具有知识点多、时间紧迫、收效低微等特点。
指导复习时教师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课标有关评价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始终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宗旨。
复习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落实、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解题方法,规范答题语言,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一)做好分析工作。
1、认真分析中考命题。
近几年的我州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题型、题量上基本稳定,试卷大致分为五个板块:一基础知识。
包括音、形、意、病句、修辞方法、标点符号、节奏划分、古诗文背诵等。
二是阅读,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文言文阅读等。
三是综合性学习。
四是写作。
我觉得未来中考命题的趋势将更加重视考查:(1)语言知识的积累(2)口语交际和综合性题型(3)学生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及思维能力(尤其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文主要趋向:话题作文将进一步淡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含半命题作文)进一步强化。
二选一的作文命题形式仍将是主流,这给考生带来更大的选择空间。
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是作文的主要话题。
2.根据学生实际状况进行复习。
结合农村学生的参差不齐的特点,老师在复习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少而精的讲解、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抓基础、抓重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时及时分析、调整,查漏补缺,对症下药。
(二)、制定精密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效的行为来自精密的计划。
计划包括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也包括复习的方法和巩固的手段。
语文复习可分为三轮进行:1、4月份是第一轮基础复习阶段。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和落实。
着重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
由于复习时间短,我们准备采用以下方法: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课文及语文知识。
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做指导点拨。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考试技能和方法。
2、5月上旬中旬是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阶段。
专题复习是最重要的阶段,通过对五个板块的专题复习,可以使以前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来俯视语文知识体系,消除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
可以按“重点知识梳理与强调——老师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学生练习巩固——根据学生反馈重点补缺”四个步骤进行复习训练。
3、5月下旬至6月5号为第三轮模拟练习(或综合训练)复习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考冲刺的自由复习阶段,重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侧重于点拨指导,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个别辅导。
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
训练时可选近三年的黔南州中考题或选难度、容量与近年中考题相近的题目练习,真正起到模拟的作用。
二、探索复习规律,梳理知识体系。
语文中考复习旨在构建起知识点的基本框架。
复习时,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在指导复习的过程中,要经常总结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成败得失,以利于及时调整复习策略。
使复习知识系统、完备、全面、落实。
(一)、重积累。
语文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题的前提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等知识性题目,考核的都是一至六册中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积累。
其中,名句默写不仅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便于更好地记忆掌握一些知识,我们可以采取列表、再分类的形式。
根据近年来中考中古诗诗文积累默写部分开放题型的出现,我们也可试着将古诗文分类整理记忆,如可分为壮志抱负、战争场面、爱国忧民、亲情乡愁、山水田园、边塞风光、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劝学惜时、乐观自信、富含哲理、咏史怀古、逆境磨砺篇等等。
因此,复习首先要紧扣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梳理,把最最基础的知识积累、掌握。
(二)、重能力。
主要谈谈对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建议。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包括: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
近几年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
我认为:在指导复习时,主要是要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培养“三种能力”。
两种意识即“原文意识”和“整体意识”。
(所谓“原文意识”,也就是所有的阅读试题答案都应该在原文中找得依据和理由,因为中考语文阅读是以理解性阅读为原则。
所谓“整体意识”,也就是对于主干性的阅读试题,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解答,要根据试题要求,完整地筛选出相关内容要点,以避免挂一漏万的答题现象。
)三种能力即“审察题目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审察题目,不仅要明确答题的要求,问题的指向,还要确定阅读的范围,揣摩题中重要信息的含义;筛选信息的正误,关系到答案的正误,筛选信息不仅要学会分辨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有时还要辨析信息的主次,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述是答题的最后一关,不仅要求形成的答案要点完备,而且要求语言通畅,简洁明了。
)具体操作: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在最后复习中,应精心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来训练。
文段的考查一般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这时,就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
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
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
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
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
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
凡述种种题型,都是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的。
还要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尽管语文考试的命题重心越来越偏向于主观题型,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但开放性试题同时具有开放性和限制性,其中限制性是评卷工作科学、客观、公正的基本保证,体现着升学考试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因此学生在答题时,要格外注意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原则,把握好分寸,切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2、文言文阅读:中考卷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
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另外,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
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具体操作:复习文言文时,可先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词义等类别列表归类掌握。
再重点抓两类题型。
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不要拘泥于原文结构,可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重体验。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反映。
它在语文试卷中占有60分的分数,地位举足轻重,绝对不能等闲视之。
好的作文,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在复习中,作文复习应与语文知识并列进行。
以材料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
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进行一些单项性训练。
具体操作:(1)在复习时要让学生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在基础得分(综合考虑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评分)的基础上可以加书写分、创新分,然后再减去错别字、标点、少题目等扣的分。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差距和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无形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作文得分。
(2)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实战演习。
从作文的基本思路做起,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成文,严格程序,限定时间(一般在50分钟左右)。
让学生在具体写作中看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
(3)注意发挥优势。
要求考生全面分析,认真比较,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去写,争取尽可能地多得分。
(4)注意积累信息、素材。
作文要开掘源头活水。
在最后阶段要建议学生多读书看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
在写作中,还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
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当然,加强基本功诸如书写、卷面、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训练也很重要。
(四)、重应用。
中考试卷减少了知识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增加了实际生活需要的应用性内容的考查,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从近年来中考试题来看,真正从课本上照搬知识来考查学生的题目已经不多,即使有,也多是需要学生真正地理解而且会熟练运用。
课内文言文阅读题目也不是照搬课本中的内容,同样需要考生理解,并且能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所以,复习课本内的知识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要将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记忆的基础之上更要注重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