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紫金县中山中学贺许林
摘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应主动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
求,在教学中积极实施思维教育,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拟从结合中学教材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培养学
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等三个方面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
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辩证思维;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常说:文史政不分家!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却未从深处去考虑该如何运用知识上的链接。

其实,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所谓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

[1]在具体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合中学教材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目前我们中学教材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

在此例举《哨子》一课谈谈这个问题。

作者在七岁时曾经为了一个心爱的哨子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这段生活经历本身是一种具体的事实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具体事实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便产生了与作者一样的理性的认识:“当我打算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我便常常对自己说,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

”在这里作者由买哨子推及到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不要为此而花费太多,这就使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

再从当前社会观察到人为了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等,如同“我”小时候为了一个哨子一样,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在自己原先认识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由个别推及到范围更广阔的一般,通过更高一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终得出了“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的结论(也就是本文议论的中心论点)。

这篇议论文在人的认识过程上是比较典型的,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观点或一篇文章的正确的论点,是通过对事实现象不断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才形成的,这也就是我们应当着重培养的几项思维能力。

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
这样写,既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认识。

这又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

二、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在其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大脑的思维。

”[2]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形成可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逻辑上要求学生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发展、运动、变化把握它。

文本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感受、体验,更要重视质疑、讨论,进行辩证性阅读。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雷雨》,本剧主题的解读:表面上看它是暴露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社会悲剧,周朴园的性格是虚伪、自私的,其形象令人痛恶。

但曹禺在《雷雨》序中却明确表示:“《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天地间的‘残忍’……我的情感要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3]由此可见,《雷雨》的主题也可以有另外的解读法:人面对着一个为人所无法洞悉的,使人即使怀着最善良的愿望仍要归于失败的某种力量或原则所控制的世界。

从性格论看,周朴园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既有虚伪的一面,但又不乏温情、宽厚。

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在怀念鲁侍萍,见了鲁侍萍他也真的以为一张支票可以偿还三十年的痛苦,但想象不出精神痛苦和金钱之间的区别,只不过相对于虚伪,他的温情、宽厚显得苍白无力,也掩盖不了他的自私虚伪,周朴园的双重性格演绎出了人性的复杂。

作为教师在课堂指导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抓住“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
真实”这一关键点展开讨论,用问题牵引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同见解,甚至相反见解,让各方观点持有者展开激烈辩论,挖掘主题的多个层面,然后归纳总结,得出上述结论。

运用这种问题牵引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要清楚,许多文章中包含着辩证思维的因素,引导学生挖掘此种因素的过程,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结合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重大课题之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学生的习作中缺少一种深度。

学生孤立,片面,静止的看问题,以至写出来的文章像是浮萍一样,随波漂流,没有根基,文章不免显得单薄牵强。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最为基本的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题目作理性的分析,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对题目概念的理性分析。

有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单独概念,如“困难” “理解” “谦虚”,就需要对题目的概念作出理性的分析;有些题目虽然在概念前面加上了“说”,“谈”“论”等字,加“说志气”“谈勤俭”“论勤奋”,但重点也需要对后面的概念作出理性的分析;有些题目尽管重点在于理解概念之间
的关系,如“苦与乐”“空想·幻想·理想”“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其中概念的理解是基础,也必须先对这些概念作出理性的分析。

对于这些题目,我们就要教学生一方面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又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去揭示概念辩证的内涵。

其次是对题目内在关系的理性分析。

对于用短语或短句来表示的题目,要教学生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对内在关系的分析去理解题意。

从题目的语言结构来看,有主谓结构的题目,如“我跟爸爸学游泳”“失败未必都能成为成功之母”;有并列结构的题目,如“王老师和他的学生”“自卑和自尊”;有偏正结构的题目,如“水滴石穿”的启示”“晨读”;有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题目,如“谈友谊的基础”“批评得对”;有复句结构的题目,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对这一类题目,要教学生能够从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的结合上作理性的分析,看它们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对于一些议论文的题目,也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性,通过对这种矛盾的对立性、联系性和转化关系的分析达到对题意的理解。

在议论文写作上,要求作者能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观察、分析事物,并用这样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文章的内容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

辩证思想通常包括个性和共性(也就是个别和一般、特殊与普通)、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全局和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正面与反面,美好与丑恶等辩证法。

参考文献:
[1]苗启明,辩证思维方式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大出版社
[3]曹禺:《雷雨》.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