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详解
◆ 内地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资源;
◆ 毗邻港澳的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有资 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 周边省(区)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 随着区域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 益突出,广东与周边八省(区)在交通、能源、 旅游和劳务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观察,珠三角城市分布有何特点?
(1)沿河分布:广_州__、__惠__州__、__东__莞__、__中_ 山、江门 (2)沿海分布:香_港__、__澳__门__、__深__圳__、__珠__海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 80年代之前: 基础薄弱 • 现在: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北重 中间综 南轻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三、问题和对策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1)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 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 范围较小,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 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 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怎样 推进的?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
3、应该怎样解决?
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珠三角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下游,南临南海。
珠三角包括9个市42个县(广州、深圳两个 副省级城市)面积4.2平方公里,其面积和人 口,分别占广东省的23.4%和31.2%,但国内 生产总产值占广东省的70%以上。该区人口 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 。
澳门 香港
海南
“泛珠三角”地区基本情
况
(2002)
陆地面积 199.45万平 占全国面积的
方公里
20.78 %
人 口 4.46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
的34.76 %
国内生产 34474.2亿元 占全国的
总值
33.67 %
“9+2”合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和文化上的相对接 近,内地华南、西南九省区的历史往来早已呈 “白热”之势;
泛珠三角区的旅游外汇收入
约占 20 % 约占 34 % 约占 33 % 约占 38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
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这就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 活性;
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 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 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 最佳方式;
洲城市群
构加强规划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 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
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与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范围示意图
泛珠四三川角”又叫“9+2”,“泛珠三 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 江西、广西、海贵南州 、湖湖南南、四川江、西云南、 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福两建 个 谋特发云别展南行。政区在内的广西11个地广区东合作,共
优势: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恰逢世界经济
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 地区新 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工业化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
工业化 进程加快
城镇数量猛增 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 比重提高
城市化 进程加快
根据下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投资、引商、引资
出口贸易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990年前:增长缓慢 1990年后:增长迅速 思考:为什么1990年前后工业 总产值的增长差异如此大呢?
第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
(1990年以前)
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1990年以后)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第一阶段
• 时间:1979--1990
北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源自沪宁杭工业基地南 珠三角工业基地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特定的背景和 有利条件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 怎样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 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 重不断上升。
• 读图指出珠三角地区的范围?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 江门、惠洲、肇庆
• 珠三角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对外开放的 前沿?
[分析]珠三角离东南亚地区比较近,历史上才会 有大量的移民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能成 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侨乡又能获得资金、 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 有何影响?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
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美国产业变动
产业转移
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影响东南亚地区
刺激珠三角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 问题: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侨乡优势③政策 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 构调整时期
•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 费品加工工厂等
第二阶段
时间:1990年以后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
问题: 围的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 工资提高)
严重的灰霾使市区能见度差 汽车白天也要开灯行驶
三、问题和对策
➢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 化、钢
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 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
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
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珠三角国道省道“市街化” “一字长蛇阵”现象
城中有村,村里有城, 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
城中村
去年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硫等 有毒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 酸雨频率达45.4%;汽车尾 气排放造成的污染越来越突 出;开山采石造成的山体裸 露不时可见,一遇晴天,则 灰尘漫天等等。
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的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