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0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生物化学院(部)医学院教研室(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班级09级药学理论主讲教师刘广超职称教授使用教材《生物化学》(6版)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石渊渊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大学教务处制二○○八年二月教学过程四 DNA与基因组织一、DNA与基因基因是一段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基因分为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有实际表达产物, 为特定的RNA和多肽编码的基因调节基因或调节顺序(regulatory sequence):DNA分子中只起调节功能的非转录和非翻译序列●基因组(genome): 某生物体所含全部基因的总和●基因组学(genomics):研究生物体的基因组的大小、组织和基因组成的学科★可见:基因是实体, 其物质基础是DNA(或RNA); 基因是遗传信息传递和性状分化发育的依据;基因(类型)是可分的。
二、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 除调节序列和信号序列外, DNA的大部分为结构基因,每个基因出现频率低。
2. 功能相关的基因常串联在一起, 并转录在同一mRNA中(多顺反子)。
3. 有基因重叠现象。
三、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 DNA分子中有重复序列单拷贝序列:在整个DNA中只出现一次或少数几次,主要为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中度重复序列:在DNA中可重复几十次到几千次。
高度重复序列:或称简单序列DNA,可重复几百万次高度重复序列一般富含A-T对或G-C对。
富含A-T对的在密度梯度离心时在离心管中形成的区带比主体DNA更靠近管口,富含G-C对的更靠近管底,故称为卫星DNA(satellite DNA)2. 有断裂基因(split gene)由于基因中内含子的存在内含子(intron):基因中不为多肽编码,不在mRNA中出现的居间序列。
外显子(exons):为多肽编码的基因片段。
内含子(intron)指大多数真核结构基因中的居间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或不编码序列。
它们可以转录,但在基因转录后,由这些居间序列转录的部分经加工被从初级转录本中准确除去,才产生有功能的RNA。
内含子常比外显子长,且占基因的更大比例。
真核基因所含内含子的数目、位置和长度不尽相同,如鸡卵清蛋白基因的外显子被7个内含子隔开(图),鸡卵伴清蛋白基因有17个内含子,α-珠蛋白基因有2个内含子,胶原蛋白基因含50多个内含子等。
例外:组蛋白基因(histongene)和干扰素基因(interferon gene)无内含子。
内含子的功能----●可能含有调节信号,调控基因的表达;●将基因分割成“可交换的单位”,有利于重新组合出新的基因五RNA的结构与功能——RNA分子是含短的不完全的螺旋区的多核苷酸链。
一、RNA的结构(一)RNA分子主要碱基:A、U、G、C(二)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三)单链:自身回折,局部双螺旋(与A-型DNA 结构相似)(有些病毒为双链RNA)(四)RNA的高级结构特点1. RNA是单链分子,因此,在RNA分子中并不遵守碱基种类的数量比例关系,即分子中的嘌呤碱基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 RNA分子中,部分区域也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不能形成双螺旋的部分则形成突环。
这种结构可以形象地称为“发夹型”结构。
3. 在RNA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的配对情况不象DNA中严格。
G 除了可以和C 配对外,也可以和U配对。
G-U配对形成的氢键较弱。
同类型的RNA, 其二级结构有明显差异。
4. tRNA中除了常见的碱基外, 还存在一些稀有碱基,这类碱基大部分位于突环部分。
二、RNA的类型(一)tRNA (transfer RNA)1.概况(1)含量:占细胞内RNA总量的约15%。
(2)种类:50 ~ 60种,有些真核生物可达100多种(运载同一氨基酸的几种tRNA 称为同工tRNA )。
(3)分子量:23 000~28 000,4S(4)功能: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运载工具;另外,在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反转录合成DNA 及其他代谢和基因表达调节中也起重要作用。
2.一级结构1965年Holley 等测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一级结构(1)组成:以76个核苷酸为标准,通常由73 ~ 93个核苷酸组成。
(2)修饰碱基(稀有碱基):较多,可达碱基总数的10%~15%。
(3)3′端皆为CpCpAOH; 5′端多为pG , 也有为pC 的。
(4)有一些保守序列,与其特殊的结构与功能有关。
3. 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模型tRNA的二级结构都呈“三叶草” 形状,在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一般可将其分为四臂四环:包括氨基酸接受区、反密码区、二氢尿嘧啶区、T C区和可变区。
除了氨基酸接受区外,其余每个区均含有一个突环和一个臂。
tRNA的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主要特征:四环四臂1、分子中由A-U、G-C碱基对构成的双螺旋区称臂,不能配对的部分称环,tRNA一般由四环四臂组成。
2、5’-端1~7位与近3’-端的67~72位形成7bp的反平行双链称氨基酸臂,3’端有共同的-CCA-OH 结构,其羟基可与该tRNA所能携带的氨基酸形成共价键。
3、第10~25位形成3~4bp的臂和8~14b的环,由于环上有二氢尿嘧啶(D), 故称为D 环, 相应的臂称为D臂。
4、第27~43位有5bp的反密码子臂和7b的反密码子环,其中34~36位是与mRNA相互作用的反密码子。
5、第44~48位为可变环,80%的tRNA由4~5b组成,20%的tRNA由13~21b组成。
6、第49~65位为5bp的TψC臂和7b的TψC环,因环中有TψC序列而得名。
7、tRNA分子中含有多少不等的修饰碱基,某些位置上的核苷酸在不同的tRNA分子中很少变化, 称不变核苷酸。
4.tRNA的三级结构在三叶草型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突环上未配对的碱基由于整个分子的扭曲而配成对,目前已知的tRNA的三级结构均为倒L型。
(单链突环互相靠近形成的环间碱基对是三级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tRNA三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位点:●tRNA的倒L结构与核糖体上的空穴相符;●TψC环中GTψC与核糖体中5S rRNA相应区段有碱基互补关系;●L型分子表面化学基团排列的维妙化,与一些酶(氨基酰-tRNA合成酶)和蛋白质与tRNA分子的相互识别有关。
(二)rRNA (ribosomal RNA)1.核糖体的化学组成rRNA:60%;蛋白质:40%原核生物核糖体70S 包括30S小亚基和50S大亚基真核生物核糖体80S 包括40S小亚基和60S大亚基2. 功能:蛋白质合成场所3. rRNA结构: rRNA占细胞RNA总量的80%左右(1)一级结构:与tRNA不同,rRNA的修饰(如甲基化)多发生在核糖上,故含有修饰核苷而非修饰碱基(2)二级结构:茎环结构大肠杆菌16SrRNA有一半核苷酸形成链内碱基配对,整个分子约有60个螺旋。
未配对部分形成突环,一些分子内长距离的碱基互补使相隔很远的部分配对,形成复杂的多环多臂结构。
4.rRNA的功能(1)rRNA除作为核糖体的骨架外,还分别与mRNA和tRNA作用,催化肽键的形成,促使蛋白质合成的正确进行。
(2)在有足够量的Mg2+存在下分离到的16S rRNA处于紧密状态,其空间结构与30S亚基的形状和大小非常相似(3)16S rRNA(1 542b的序列已确定)1535~1539b的CCUCC与mRNA的相应序列(mRNA 的5’端SD序列)有互补关系(4)大肠杆菌23S rRNA 2904b的序列亦已确定(5)23S rRNA的形状与50S 亚基相似,再次说明RNA自身折叠形成的构象决定了核糖体亚基的形态(6)真核生物的18S rRNA除多一些臂和环结构外,空间结构与16S rRNA十分相似(7)已经证明23S rRNA的特定区域在蛋白质合成时对肽键形成有催化作用。
(8)真核生物28S rRNA空间结构与大肠杆菌23S rRNA相似(9)5S rRNA 60%以上的碱基形成分子内碱基对,己发现有一特定序列与tRNA分子上的GTψCG互补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DNA是线性高分子,因此粘度极大,而RNA分子远小于DNA,粘度也小得多。
DNA分子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易发生断裂,为基因组提取带来一定困难。
核酸是两性电解质,因为它既有酸性的磷酸基,又有碱基,故可在电场中泳动。
通常因磷酸基酸性较强,核酸常显示酸性。
由于碱基成分的紫外吸收特征,DNA和RNA溶液均具有260nm紫外吸收峰,这是DNA和RNA定量最常用的方法。
二、D NA的变性1.定义: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变性。
1.本质:氢键断裂(二级结构破坏)2.如何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监测DNA是否发生变性的最常用的指标是DNA在紫外区260nm波长处的吸光值(A260)变化。
当核苷酸的摩尔数相同时,A260值大小有如下关系:单核苷酸>单链DNA>双链DNA∴DNA变性,双链发生解链过程中,DNA的A260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关系称为DNA的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实验室最常用的使DNA分子变性的方法之一是加热。
如果在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对A260的关系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的中点称为DNA的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用Tm表示。
Tm代表50%DNA分子解链时的温度。
一种DNA分子的Tm值的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G+C比例相关,G+C比例越高,Tm值越高。
DNA的Tm值可以根据其G+C含量计算,计算公式为:Tm=69.3+0.41(%C+C),小于200bp的寡核苷酸的Tm的计算公式为:Tm=4(G+C)+2(A+T)。
三、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复性可用低色效应来衡量。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也称为退火(annealing)。
DNA的复性速度受到温度的影响,复性时温度缓慢下降才可使其重新配对复性。
如加热后,将其迅速冷却至4︒C以下,则几乎不可能发生复性。
这一特性被用来保持DNA的变性状态,一般认为,比Tm低25︒C的温度是DNA复性的最佳条件。
如果把不同的DNA链放在同一溶液中作变性处理,或把单链DNA与RNA放在一起,只要有某些区域(当然也可以是链的大部分)有成立碱基配对的可能,复性后它们(不同的DNA,DNA与RNA以及RNA)之间就可形成局部的双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