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
近年来,在小学作文中发现,大多数作文单调乏味、内容干瘪,框架模式化、语言成人化,几乎千篇一律,情感不亲切、不真实、矫揉造作,难以写出真情、绘出童心、显露童趣、叙述童乐,这已成为小学作文习作的一个“瓶颈”。
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呢?单靠教材中布置、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形成良好的动笔习惯,其最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正确引导小学生在作文中袒露童心、回归童趣,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一、培养小学生对家庭的“爱心”
对父母的“爱心”,是爱一切的基础。
目前,小学生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父母也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物质方面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往往只注重到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致使孩子对父母的印象模糊,感情不深。
最突出的表现是,当写有关父母的作文时,竟使很多学生无处下笔。
如何让学生们有素材可写、真情可述呢?那就要注重到培养学生的家庭“爱心”,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
家庭是孩子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家庭“爱心”的培养主要靠父母的关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密切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家庭生活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爱心”。
一是让学生参和到父母和孩子互换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换位思索、互换角色,增加孩子对父母辛劳的心得,增强孩子对父母的“爱心”;二是让学生每个周末为父母做一件事情,捶背揉肩、洗脚洗头等小事,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真挚的感情交流,感受深切的爱。
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再让学生们来写自己的父母,就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者再不会无从下笔了。
二、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
大自然是一个美妙的课堂,它以神奇笔锋为我们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思维和灵感。
走进然自然,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欣赏如画似锦的自然景观,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再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培养逐渐激发学生们写作的情趣。
雪花漫天似桃花,翩翩落入梦中来。
冬天下雪了,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啊!我问学生们,下雪了你们有什么感慨?开始只有个别同学发言,我又接着问摘要:“你们喜欢雪花吗?为什么?”大家都
说喜欢,冬雪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让小麦保暖,清洁空气。
“那么,大家说说自己见过的最漂亮的雪?”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了。
对冬天、雪花布满了无限爱意,进而观察雪花,并进入丰富的想象之中。
学生喜好昂然,然后学生们抓起笔把心中的“爱”自然吐露出来了,连平时不喜欢习作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了。
让学生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变化,用“爱心”触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积累最淳朴的真情实感和习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三、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的“爱心”
小学生们都是合群爱玩的,但现在有很多家长怕孩子不平安、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学生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
在孩子封闭在社会大环境之外,是一件也不理智的事情,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天真烂漫,感受不到社会的丰富多彩,孩子的“童真”和“童趣”就被压抑了,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易。
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和小伙伴交流,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对描写生活的作文就有素材可写了。
在学校,教师也要尽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童趣和爱心。
前一段时间,卡片在学生中风迷,赢卡片、换卡片、集卡片是男孩子的业余喜好。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然而看到孩子贪玩的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不能简单地去没收或撕毁,而是加以正确引导。
如让学习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卡片
(卡通人物等),写一个人物小传,一下子各种人物小传都出来了。
这种因势利导的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调动了孩子的写作的喜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以作文为培养小学生“爱心”的载体,成了表现小学生童心、童趣和童乐的有效途径,突出了小学生单纯、朴素的天性,培养了小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优良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积极功能。
通过对小学生“爱心”的培养,不仅锻炼了他们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更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激发了小学生写作灵感和热情的火花。
【作者单位:盐城市响水县双语学校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