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提纲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主要论述一、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现状(一)在全地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二)大力发展高效农产品和生态农业。
(三)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五)加强环境执法检查,促进生态保护。
二、地区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植被稀少,缺少生态屏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退化严重。
(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施相对薄弱。
(三)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四)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五)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三、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一)加强保护天然植被,保证绿洲生态安全。
1.一是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改善绿洲内部及边缘生态环境。
2.二是严格保护草原、森林等植被资源。
3.三是重视土壤环境的改善,科学治理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问题。
4.四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3.加强节约减排工作。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四)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五)健全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关键词:环境生态问题措施浅谈协调发展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求社会各个领域,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而在这一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败。
一、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现状近年来,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效地促进和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一)在全地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80年代开始地区在。
市外围先后实施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绿洲生态保护工程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
市及周边生态环境,确保了绿洲生态安全。
其他各县结合实际,大规模地开展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美化等工作,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全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努力,辛勤付出,目前地区共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面积312.86万亩,保留面积207.69万亩,退耕还林面积超过107.55万亩,完成人工种草28.74万亩,改善草场34.4万亩。
森林总面积达到1631.0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期的3.12%提高到5.81%,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388.29万立方米。
与80年代初相比,无霜期延长5.3天,大风天数平均减少8.4gd ,平均风速降低0.52米/秒,沙暴天数下降60%,初步实现了森林数量和质量持续下降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
(二)大力发展高效农产品和生态农业。
近年来,地区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整体谋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优质特色林果业,实现林地价值最大化。
目前,全地区林果面积已达到336万亩,农民人均经济林面积达到3亩,林果业正逐步成为构建农民人均8000—10000元收入结构的支柱产业。
同时,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杜绝了高毒残留农副产品进入市场还积极扶持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企业,防止白色污染。
目前,全地区通过自治区认证的无色害农产品基地50个,认证基地面积达215.9万亩,绿色基地面积4.46万亩,通过认证和初验的有机食品基地14个、25个品种,面积达28.2万亩。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总面积占到农业用地面积的47.2%。
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市),温宿县被自治区农业厅确定为自治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地区13个种植业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统一标志认证。
(三)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近年来,地区大力推广沟灌、畦灌等农业常规节水技术和滴灌、喷灌及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新技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目前,地区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7万亩,平均每亩每年节水100立方米。
同时,加快了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达25.22亿元,有效地保证了塔河下泄水量,改良了灌区土地盐碱化程度,下游河道周边地下水位较治理前平均回升3米左右,两岸土地沙化面积由2005年以前的94%下降到现在的85%,恢复植被面积30万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开始显现。
(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这几年,地区紧紧围绕“6122”工程的深入实施,加入了以。
市和库车县两座龙头城市为重点,其他县城为骨干、中心小镇相匹配的城镇化体系建设。
市围绕打造“水韵之城、人居最佳”的目标,积极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库车县围绕打造“龟兹故地、石化新城”和南疆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启动了城北新区建设,积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旅游强县”。
市先后投入15亿元,实施“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去年荣获西北省区第一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形成了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格局。
目前,全地区城镇绿地率达37.6%,绿化覆盖率达40.3%,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10.49平方米,城市空气和水质明显好转,2008年空气质量测定为三级,水的质量测定情况为两级。
同时,积极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
全地区已创建地区级环境优美乡(镇)35个,地区级文明生态村38个,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
(五)加强环境执法检查,促进生态保护。
近年来,我们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重点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进行检查,对乱采滥挖和非法收购、加工生产、经营甘草、麻黄草等野生药用植物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防止生态环境破坏。
对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区域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天然林封育、防护林和生态功能区的监管,严格实行禁采禁伐、草原禁牧休牧,开展草畜平衡,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引洪灌溉天然草场。
加强了对以雪豹、北山羊、。
大头鱼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
目前,全地区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个别,保护区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占全地区国土面积的10.74%,其中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
二、地区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但是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加之历史欠账等原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一)植被稀少,缺少生态屏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退化严重。
据统计2001年全地区沙漠化耕地面积达65.3万亩,从1992年到2001年10年间沙漠化耕地增加到37.36万亩,地区各县(市)不同程度地受到沙漠化危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塔里木河两岸进行大规模开荒,耕地面积迅速扩张,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天然草场面积不断减少。
同时,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甘草、麻黄等野生植物滥挖滥采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大面积天然草地次生盐碱化,植被无法恢复,草地退化严重。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治水治沙、湿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等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住了耕地沙漠化的蔓延,改善了小生态环境,但大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
各县(市)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天然植被破坏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施相对薄弱。
一是由于缺少山区水库,地表水水资源调控能力低。
目前,全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4座,除在渭干河上游建成了克孜尔山区水库外,其它13座水库均为平原水库。
各县(市)17个灌区除渭干河灌区为水库灌区外,其它各灌区均为自然径流灌区,“春旱、夏洪、秋闲、冬白流”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缺少永久性的引水龙口,现有的引水龙口老化失修,拦河枢纽较少,春季主要靠堵水,水资源的利用率偏低,灌溉保证率低。
三是排水系统不健全,灌排不平衡,农田盐碱化问题突出。
灌区排水系统淤积严重,排水出路不畅通,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影响作物的产量。
四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农业抗旱能力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高产、农村稳定,农民增收。
(三)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看,工业化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起步是一个共同现象。
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初期,总是倾向于大量使用廉价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是这一阶段工业增长的显著特点。
而在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初期,除了上述特点,往往还表现出从产业的低端环节进入、以直接模仿方式形成生产能力,以及对资源的高度依赖等特点。
目前,在。
来说,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大部分企业都是资源型,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工资、低劳动条件的特点,这在我们。
地区表现的也比较明显。
由于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随着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能源消耗型企业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污染排放持续增长与总量控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总之,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在。
地区将继续存在,这也反映了我们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资源和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优势资源转换方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54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6条,地表水年径流量127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51.26亿立方米,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
河下泄水。
尽管拥有南疆水资源大区的优势,但水资源在地域和季节上分布还不是很理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再加上受农业技术、资金等限制,单位面积水资源消耗大,大水漫灌在农业灌溉中仍然存在。
全地区煤炭预测储量358.7亿吨,探明和推算600米以上储量109.6亿吨,占南疆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现年产原煤380万吨,规划到2010年原煤产能达到150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