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

名人读书故事趣闻王夫之“嫁书”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

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

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袁枚“吃书” 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痴瘤。

”袁枚自然是善吃者。

“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时珍“啃书” 李时珍从小跟父亲学医,22岁当医生,博采经方、单方、验方,外治内服,疗效显著。

他发现《本草》错误很多,品种不全,决心重修。

经27年辛勤劳动,“啃书”无数,遍访名山大川,搜集药物11289种,插图1160幅,处方11096个。

于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

闻一多“醉书” 诗人闻一多新婚那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

可好久不见新郎出来,人们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

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人们才在书房里找到他。

他仍穿着那件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兴味正浓。

于是家人都说这个大喜时刻不能让他看书,因为他一看上书就会“醉”。

华罗庚“猜书”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当他拿到一本书时,首先要对着书思考一会,猜想书的布局谋篇,斟酌完毕再打开书。

如果作者的思维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读了。

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的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王亚南“绑书” 我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他在从红海驶往欧洲的船上,因遇海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叫餐厅的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

服务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谁知他却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归园田居的东晋“五柳先生”陶渊明读书之佳境;“马上,枕上,厕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读书留下的佳话;“心到、眼到、口到”是理学家朱熹的读书心得,……许许多多的名人给我们留下了读书的佳话,现特摘如下几例以飨读者。

1抄读北宋有个叫朱载的人去拜访苏轼,在客厅等了许久也不见其出来。

原来苏东坡正在专心致志地抄写《汉书》,朱载十分惊讶地说:“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上抄写吗?”苏东坡说:“我的学识不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正是有这种谦逊、务实的治学精神,苏东坡成了宋代的文学大师。

2 饮读宋代有位狷介的诗人苏舜钦,读书习惯与众不同。

他每天总爱用书下酒,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拍客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即满饮一杯。

又读到张良对刘邦说:“此天下以臣授陛下”双击桌叹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一饮而尽,读书成了下酒菜,边读边饮,豪兴可见。

3 咬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幅对联:“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一个“咬”字写出了郑板桥刻苦钻研书本的神态,同时表现出他读书的执著,“读书充饥”可见读书已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4 吃读唐代诗人袁枚是一个读书的典范,他曾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痴癫。

”袁枚把读书当饭吃,并且特别“善吃”。

“善吃”也就是读书咀嚼有方,品味得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醉读现代诗人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书便沉醉于其中。

闻一多结婚那天,亲朋好友纷纷到他家祝贺,但好久不见其踪影。

大家以为他去更衣打扮了,四处找寻。

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中找到他,只见他仍旧穿着长袍看书,人们都说他一读书便醉了。

6 绑读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到中国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乘船从红海去欧洲,海大浪急,颠得很厉害,读书受到严重的干扰,于是王亚南就请服务员把他绑在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在颠簸的船上读书了。

这样珍惜时间,专心致志读书精神实在可贵。

7 猜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是“猜读。

”他每次拿到一本书后,先是对着书本翻阅一会儿,然后就闭目静思,猜想其思路构思。

如果思路上与自己的猜想一致,就不再读了。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致于使自己沦为奴隶。

8 煮读女作家茹志娟书房的墙上挂着“煮读”两字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了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

然而这还不够,进而要煮……”画家赖少其也讲究“煮书”,可见他们读书之深入,读书之投入。

1.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 3.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4.诸葛亮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华罗庚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苏东坡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8.况衡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9.孙敬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车胤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1.欧阳修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2.宋濂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13.范仲淹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赵胤义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

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

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

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15.陆游的书巢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

他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

朋友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

”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

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16.孔子和韦编三绝孔子非常喜爱钻研《易》经,每读一次,都觉得能悟出一些新的东西来,所以他一遍一遍地反复研读。

读得次数太多,竟把竹简串在一起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多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韦编三绝”。

17.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