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包合同量化

外包合同量化

为了签好这份外包合同,我们花了足足9个月的时间。”翻看着将近两厘米厚的外包合同,秦彤感慨道。

外包后,CIO更需要具备了解整个IT行业的能力,以及建立完善的企业IT核心竞争力、价值体系的能力,否则CIO只能被外包商牵着鼻子走

秦彤,现任杜邦亚太信息咨讯经理。2002年,他带领团队用9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对IT战略外包的调研,包括对外包服务商的评估、对外包方案和管理标准的论证,最终制定出了适合亚太区跨国家(地区)、多语种、多文化的外包解决方案。2003年上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杜邦亚太区15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完成了呼叫支持中心、桌面电脑支持及管理、服务器支持管理、网络及通信管理服务的IT战略外包。杜邦成为国内较早尝试IT战略外包的企业。

“外包服务让我们在应对忽然的业务调整时,更有弹性,我们不用再担心在关键时刻得不到IT支持。我们需要具备最先进技术的合作伙伴支持我们未来的发展。” 杜邦全球CIO Bob Ridout表示。

磨刀不误砍柴工

2002年是杜邦亚太经过精心选择确定的外包时间,这个时间距离杜邦北美及欧洲等开展IT战略外包有3年多。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开始在亚太区推广IT外包,秦彤道出了其中缘由:“概括两点,IT外包需要成熟的外包商,更需要我们自己成熟。那一年,我们具备了这两个IT外包成功的必要条件。”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艾尔萨冈多的CSC公司(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在外包领域拥有充足的经验,其大部分客户是世界500强企业,杜邦也是它的客户。但为了避免风险,杜邦总部并没有急切地让CSC同时在北美、欧洲、亚太实施IT外包,而是策略性地

选择IT管理成熟度最高的美国总部开始实行外包,其次是欧洲。而对于IT管理相对较弱、外包服务市场相对落后的中国及其他亚太地区,他们一直在耐心等候外包时机的成熟。

“外包商的能力对于外包的成败非常重要,他们对我们的意义不是0就是1,没有折中选择,只有达到标准才可以用,决不能凑合。当时,国内的外包商还十分不成熟,他们不能给我们提供与美国等地相同标准的服务。”秦彤说。与此同时,杜邦亚太内部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IT模式支撑外包,外包的内外部条件都不具备。

但秦彤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坐等时机成熟,而是积极营造成熟的外包条件。因此在2003年前的3年时间内,杜邦亚太都在进行IT结构治理。他们将各个子公司或工厂的IT部门进行功能划分,明确定义出桌面服务、服务器维护等岗位,将能外包的岗位和不能外包的岗位明显地划分开来。

无独有偶,摩托罗拉2003年也开始全面进行IT战略外包。此前的两三年里,摩托罗拉在全球采取了同杜邦亚太极为相似的做法: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IT部门整合工作,他们先将全球各工厂和事业部的网络基础服务整合在一起,并成立了相应部门运维全集团的网络基础设施;随后,又对服务器运维等工作进行了整合,也成立了相应部门专职负责;与此同时,收回了各事业部的相关资产和人员,各事业部仅剩下应用系统开发、ERP运维等与应用系统相关的IT人员。

为了保证战略IT外包的成功,杜邦和摩托罗拉的外包过程非常循规蹈矩。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后证明它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外包前梳理自身IT模式的工作物有所值,这么做极大地提高了外包的成功几率。2003年,杜邦亚太在同CSC正式签订外包合同后,外包范围内的人员、资产都非常顺利地外包出去,没有造成任何内部混乱。

合同是关键

合同是IT外包这一商业活动的付款依据,CIO能否与外包商签订一份高质量的合同对外包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据CSC公司市场人员说,他们的很多全球外包合同都有一尺多厚。合同的厚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重要性。

“我们花很多时间在如何建立外包服务模式并使之标准化上。”之所以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和时间制订合同、确立标准,并把服务指标一一量化,秦彤认为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IT 外包的质量,并且能够对外包商的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不能听之任之、随波逐流,否则最终牺牲的只能是我们的使用质量和满意度”。

对于杜邦而言,衡量外包服务商的标准机制不是简单指外包商派出了多少人,而是量化地衡量他们的服务。因此,它在合同中明确地定义出了合理的服务等级、模式和及时服务的含义,并进行分门别类地界定,如什么类别、等级的服务需求应该用哪种模式,在多少时间内完成,而不是笼统地说“提供及时服务”。“CIO只有定义出具体的衡量标准,今后才能有管理和评估外包服务商绩效的能力和资格。”秦彤强调道。

目前,国内一些CIO之所以认为外包风险大,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对衡量外包商服务的标准不十分清楚,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外包管理方法。一旦将IT系统外包出去,笼统地合同往往对自己不利,容易造成“过分”外包的局面——把对IT技术评估及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等企业的IT核心竞争力让外包商掌控住。这容易让企业和CIO无法知道什么技术在何时引进才最适合自身的需求,在新技术引进和成本管理上往往陷于被动,造成外包“失控”。

因此,CIO应该先从细化衡量服务的标准、制定严谨的商业合同入手,在拥有与外包商谈判的资本后,再走外包之路也不迟。

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不仅在外包准备期,在实施外包后,它仍然是很多CIO的必修课

对神州数码信息化管理部总经理郑小维而言,由于公司当时IT外包的决定非常突然,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内部为IT外包做准备。2002年初,神码决策层决定让公司内部3个IT 服务事业部转型为IT外包服务商,并从集团自身的IT系统外包做起,既而拓展对外的IT 运维、服务业务。

于是,2002年初,一夜之间,神码拥有近百名员工的IT职能部门被分拆成3部分,分别归入到不同的业务部门,集团只保留一个精干的IT规划与运营管理部门(即信息化管理部)。面对突如其来的IT外包决定,郑小维不得不面对5大难题:变革期如何保持IT稳定、公司IT能力如何保持不衰减、如何重构IT业务运作模式、外包业务如何管理、本部门如何快速转型。

由于没有富有经验的外包商参与,神州数码的IT部门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实践经验边补课边解决所有问题。郑小维开始在神码的IT部门内部引入IT服务管理的ITIL体系,并且激励外包商共同学习;她还成立了IT运营管理部,分别针对网络运维商、OA应用运维服务商、ERP应用运维服务商配置专门的人员;制定了外包模式下,IT部门的业务范围及职责、IT业务运作流程以及IT部门与企业员工的协同工作机制等。很快,神码的IT运作模式就从职能模式转变为外包模式,初步形成了有神码特色的IT治理结构。

3年来,神码的信息化管理部总结出了大量具有自身管理特色的外包经验,并且写成文档放入企业的知识管理数据库。如今,他们当初面临的5大难题一一得以化解,神码的IT 成本降低20%左右,员工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