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2、掌握潜山的概念。
3、掌握披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不整合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与不整合 有关的油气圈闭。 5、掌握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S16 G074 L055 L056 G075
G063
G072
B'
Z2d 40
G087
清虚洞组
L042 G076
高台组 三合 村庄 S0 1 沉积描述 点含沥青
娄山关群
地质点
灯影组 沥青点
陡山沱组 沥青点 40
L081 L082
L075
马
G090 380 L083
L074
Pt bnw 3 Z1
栗子溃
南山坪
GO37 C1q C1p S01 L023 G038 G039
C1q L021
GO36
45
L019 700
C Z2dn - 1 n
G034 G033 G035
南山坪东北部地区地质图
35 0 G029
G030
双湖
S03 L027 G043 L020 - 1n C G032
A
G046 L016 L018 L032 L015 L008 L009 L014
0
作业 完成实习一作业的第1、2、3题 思考题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 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第二节 倾斜岩层
一、主要内容
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V”字形法则。 二、基本要求 1、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及用几何 作图法求岩层产状。 2、记牢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3、熟练掌握并运用“V”字形法则。 4、会求岩层的露头宽度。
一、倾斜岩层及产状要素
根据沉积补偿原理,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是 水平的。当其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层面与现今 的水平面有了一定的交角,便成为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是一种最常见、较为简单的构造形态。 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如褶曲的一翼, 断层的一盘。 地质体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空间位置)称为地质体的产状。 确定倾斜岩层的产出状态,需 要三个要素,即走向,倾向和 倾角,统称为产状三要素。因 为走向和倾向相差900故在实 际工作中,通常只用倾向和倾 角表示岩层的产状。
G047
G040
S02 L026
L033
L024 L025 S04 G041 G042
500
L022
44
G022
G023
L028
44
G004
古
0
1
2km
L007 G055 C2-3ls L039
Z2d
L031 L017
G044
L029 G006 850
Z2dn
G005 C1p G001 G002 150 G003
实习一 分析水平岩层地质图 地质图-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 花纹将地壳的一部或全部地质 组成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 尺缩小,概括投影到平面(地 形图)上的图件。
110 0 48'42" 290 20'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G031 C1p
91
1100 53'24" 290 20'
45
二、倾斜岩层的厚度及深度
从不同角度考虑,岩层的厚度有四种 :
真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之间的铅直距离。产状不变的 同一岩层在各处的垂直厚度都相等。倾斜岩层的铅直厚度永远 大于真厚度。 视厚度指在不垂面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面和底 面分别与剖面相交,这两条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视厚度随剖 面的方向改变而改变。视厚度的最小值等于真厚度,最大值等 于垂直厚度。 真厚度、铅直厚度和视厚度三者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残余厚度指岩层遭受剥蚀后,残留部分的厚度。其必然与剥 蚀而相联系。
依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
A-正常层序;B-直立岩层;C-倒转岩层
浪成波痕及其印模
泥裂及填充示意图
A-雨痕;B-印模
舌 形 底 面 印 模
示叠层藻向上分枝和穹形生长纹层
松软沉积物的同生变形和卷曲层理
负荷引起瘤状构造
火 焰 状 构 造
砂 岩 球 和 砂 岩 枕
砂 岩 中 的 碟 状 构 造
“V”字形法则也适用于其它比较平整的地 质界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等。 使用“V,/字形法则时,要注意两点。1、 倾斜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平行时,不 符合“V”字形法则。2、“V”字形法则对于 填绘和阅读分析大比例尺地质图有指导意义。 在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上,其反映不明显。 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地形 坡度和岩层倾角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在地质图上分析水平岩层,并根据尖灭线 判断海退与海侵变化情况。
一、岩层和层理
岩层是指两个层面限制的岩性相同,时代一致 的层状地质体。层面由短暂的沉积间断所形成。
地层是指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岩层的 总和。地层具有时代概念。
岩层是地层的最小单位。 层理是岩石性质(颜色、成分、结构)沿垂直方 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是一种原生构造,在 沉积过程中形成。
线状构造产状要素
A-箭头示倾伏向
B-箭头示侧伏向
γ-为倾伏向 θ-为侧伏向
二、岩层的露头形态及宽度
在不太大的范围内,岩层产状没有变化时,可 把层面看成平面,而起伏变化的地表是一个曲 面。岩层露头线(岩层界线)是平面与一个曲而 的交线。 水平岩层的露头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 行或重合,不相交。 倾斜岩层的露头线形状既随岩层产状而变化, 又受地形的影响。常表现出有规律的“V”字形 态,称“V”字形法则。 依倾斜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向坡度的关系,“V” 字形法则包含三种情况:
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 界线超过老地层,并盖于其上,形成超覆不整 合。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分布的 面积比老地层小。
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 供应和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 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 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许多 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此现象 称为穿时现象。
L086 L073
410
溪
无沥青点
50 0
地质界线
断层线
河流
逆断层
G099 G103
L084 G086
溪
G101
产状
牛
G085
Z2d
G104 L070
L085 G100 G102
58 0
南 山 坪 地 区 东 北 部 地 质 图 编 图 审 校
39
鼻
L069 L068 730 G084 C1n C1p
孟家院
S10 G051
- 2g C G025 G026
C2-3ls
A'
42
S11 L034 46 0 G048
42
澧 Pt bnw 3
L060 G093
Z2d
溪
670
45 0 G065
G027 G028
Z2dn
G080 L062
G049 G066 C1p G067 C1p 50 0 G050
Z1
G088 G089
岩层的埋藏深度可利用几何关系求得。
实习三 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 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
作业 完成实习三作业的第2题
思考题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第四节 不整合
一、主要内容 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潜山的概念,研究不整合的 意义及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二、基本要求 1、掌握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
岩层的厚度常发生变化,若向一个方向变 薄并消失则称为尖灭。若向两个方向变薄并 消失则形成透镜体。
岩层厚度变化分为原生变化和次生变化两 种。前者指在沉积过程中的厚度变化,后者 指在沉积,由于剥蚀或构造作用等所造成的 厚度变化。
三、水平岩层的特征
同一层面具有相同海拔高度的岩层称 为水平岩层。 其有如下特征 : 1、新岩层一定位于老岩层之上。 2、岩层面与地表的交线(岩层界线)在 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 相交。 3、水平岩层的厚度是上层面与下层面 之间的高差。在地形地质图上,可根据 上下层面的标高之差求得其厚度。 4、同一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不同地段 所表现出的宽度(露头宽度)是不同的。 其受地形的控制。
L079
740
G062
C
G095 38 0 L080
G094
廖寺塌
L078
Z1 下震旦统(南
沱组、 东山峰组 和湘锰 组)
C2g
G070 L052 L053 G071 300
五强溪组
C1 q
陡山沱组
C2-3ls
牛蹄塘组
L057
杷榔组
鹊 白
G096 G097 42 0 G098 L077 L076 G091
43
G058 L041
43
G012 G013
Z2dn
洞
540 S05 L012 170 G024
B
L065 G081 G079 580
G057
L040 G056
L042
G014
Z2dn
L064 L050 G069 68 0 L046 G059 L044 L043 G060 L049 G068 S12 G078 L048
倾斜岩层顶、底面的确定,倾斜岩层的 厚度和深度。
二、基本要求
1、会利用各种标志确定岩层的顶面和 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