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设问与思考
安爱茹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满堂灌”。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

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

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

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新航路的开辟是很生动的历史事件,它讲述的是人类通过这次地理大发现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可是课标要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充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这就使这堂课的教学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而分析课文恰恰容易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课文介绍了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得殖民扩张及对欧洲的、对世界的影响。

原因: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

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

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

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

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
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

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

以往我的教学设置的问题通常是:(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原因、商业危机各是什么,(2)新航路开辟具备了哪些条件,(3)上述原因中,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4)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回答。

上述问题设置固然可以完成课标要求,但发现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提不起精神,觉得新航路开辟索然无味。

是不是可以变换角度提问呢,尝试一下吧,于是五组学生分别变成了500年前的西欧商人、资本家,西班牙葡萄牙国王,基
1
督教徒,航海家,美洲、亚洲人民;老师变成穿越时空的记者兼播音员对学生进行采访。

采访的问题分成五组:第一组:(1)请问某某老板,最近生意如何,目前市场上哪里的商品可以卖到大价钱呢,哪些人阻挡了你的发财之路呢,要你现在提个愿望,你提什么呢,(2)你们欧洲人从哪本书中知道东方财富遍地呢,(3)资本家:你觉得这种狂热追求财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对什么的需求呢,然后老师以播音员的身份配合多媒体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实质。

第二组:葡萄牙国王:请问为什么资助迪亚士、达伽马远航呢,第三组:是什么信仰支承你对东方的狂热呢,第四组:哥伦布先生,我非常佩服你的冒险精神,恕我直言,冒死远航你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你认为你有足够的技术上的保障措施吗,能透露一二吗,然后老师以播音员身份用多媒体图片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宗教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航海、造船技术情况,理解航海家不只是单纯“冒险”,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迪亚士先生把你们的航海路线展示一下好吗,其他学生观察课本地
图,看他们展示的是否正确。

然后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

第五组: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什么,你们是否与世界加强了联系,怎样认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下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最后教师再回归课本,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进一步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

问题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单纯的“问”也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所云,问得枯燥无味,问题式教学模式也可以有多种方法,转换角色,设置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另外,我觉得通过资料分析式设问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深入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式设问可以培养学生区分历史事物的能力。

还可以用连环问题层层剥疑,得出结论。

如:(1)1520年,一位德意志商人在葡萄牙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答案(D)
(2)在当时非洲的咖啡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洲人的餐桌上,(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什么人,黑人是不是自古就生活在美洲大陆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三则资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学练结合,即时反馈,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又与古代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

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设问,我深切体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新航路精神也是我在教学中要学习的。

2
2、任科教师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课堂变换新花样,更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被动接受知识,使课堂活起来,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3、我是高三文科班的历史老师,要努力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采用更新鲜、更有趣、更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更开心一点,学得更好一点,更踏实一点,学得更积极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而不是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无为态度,让学生来适应我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

4、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

但有个别同学参与较少,还需让他们多动手、动笔、动脑。

学生体验情景与实践练习要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

2009年5月
•.
.
..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