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qq:洁ae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胡适
其中有一段关于读书与做学问的评论,对于目前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们有很大的启迪: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
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
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简洁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
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
对于一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从业者来说,人随着眼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丰富多样,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获得知识,信息技术、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同时,在强调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家长希望教师能够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
“教”的形势也变得多种多样,不仅来自于书本,更多得则来自于实践。
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蜡烛”精神强调的“牺牲”、“燃烧”在当今的社会中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
教师也应有教学职业之外的生活,创造条件发展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充实自己,培养新的技能,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实自己。
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奉献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他也需要自己的时间来充电,终身学习,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以求更好地“教”。
这样才能够打破陈旧的知识框架给学生带来的桎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视界,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
另一方面,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也会给他的学生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要起到“以身立教”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加强品格的修养,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突出自己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收获的都是积极的正能量,为人师表,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教师的职业生涯,不能仅似“蜡烛”般无畏地燃烧自己发光发热,那么在燃烧殆尽之后呢?他是一种长续的付出,要使这种光芒持续长久,就必须不断地用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来武装,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使这种教学能量持续永久。
而其中还有另一段:
《我的信仰》——胡适
从不转背而挺身向前
从不怀疑云要破裂
虽合理的弄糟,违理的占胜
而从不作迷梦的,相信我们沉而在升,败而再战
睡而再醒
(勃朗宁胡适译)
这一段,只是让我想到了荧幕中的那两个形象,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