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

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

[基金项目]东北石油大学“校级重点课———‘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DYKC2012017)。

[作者简介]郝超(1978-),女,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郝超,苏燕(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新世纪高校教育转型后,“大学语文”中现代文学部分的教学举步维艰,大学生中普遍有忽视,甚至否定现代文学价值的现象,致使现代文学承载的人文精神难以得到弘扬。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推进现代文学教学?新教法是否符合现代文学教学实际?这些都是值得研究者反思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代文学;价值;新教法;反思[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3)02-0116-03[收稿日期]2012-12-16当前,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基本遵从行为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核心,适当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虽然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但是该课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然坚守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扮演传授、灌输知识的施教者角色,学生扮演被灌输者的角色,教材承载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仅仅是这一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化手段。

因而,大学语文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以文选为主,大体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四部分。

在当今“国学热”和学术通俗化潮流的激荡下,“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的价值被迅速提升,相比之下,在青年学生中间,现代文学部分的价值和意义被漠视,难以维护其文学史地位,甚至在教学内容上也呈现出被压缩、排挤的态势。

现代文学的教学对于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应该让大学生从现代文学当中获得什么?现代文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三个问题本质上是对现代文学的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追踪与探索,也是值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者反思的重要问题。

一、现代文学价值反思“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学课,其重要内容是阐释文学的意义和价值,那么现代文学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1]28单纯从文学角度而言,大学语文中现代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文学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但是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一段文学演绎,它本身又凝结了特定时空下,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在此历程中艰辛的求索和不屈的意志。

那么,对于现代文学的教学,课堂讲授是究竟应该以理论阐释为主,还是突出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是应该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还是结合当代现实,培养人文精神斗士?这些问题在当下高校教育的新形势中都凸显出来。

高等教育迈入21世纪的门槛后,突破了大学教育的封闭性,高校更注重办学途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型,人才培养也朝着多元复合方向迈进。

在大学教育整体变化的背景下,“大学语文”作为一种通识教育课程,也应当作以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其中的现代文学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文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

然而,将其纳入到整个中国文学史中进行考察时不难发现,在以往的现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评价失度现象,比如对于“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评价,文选和分析片面强调历史意义而忽视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虽然“大学语文”教学集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于一身,但是文学毕竟不是历史,教学中强调历史的纵深感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为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做铺垫,所以现代文学教学无疑应该坚守文学立场。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一方面,应试教育(如各类等级考试)强化了学习目的的功利性,人文精神普第29卷第2期Vol.29No.2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3年2月Feb.2013遍匮乏,潜移默化的文学教化作用逐渐被忽视。

此外,由于网络和媒体的介入,知识获取渠道更为广泛,大学生更青睐直观的图像传播,而依托文字承载精神内涵的文学,日益被边缘化的局面就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

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大潮下,大学生的思想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对于文学,他们不再有上世纪青年人的那种渴望和激情。

“革命”“献身”“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词汇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于严肃、崇高的高雅文学更是敬而远之。

大学生不能理解在和平的环境下,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对于它的时代性和文学价值予以怀疑,甚至怀有一种逆反或排斥的心理,这就在现代文学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了的隔膜。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大学语文”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应当何去何从?现代文学的文学性和通识性教育应该如何体现?这些问题已经摆在了大学语文工作者的面前。

现代文学教学要走出困境,就要真正做到阐释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利用现代文学的思想资源引领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思考现实和人生。

因此,现代文学的教学应当着重挖掘作品所阐释的“人生”层面,引发学生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大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素养”归根结底就是应对现实、思考现实的态度。

现代文学强调“人本”与“文本”的传统,这一传统其实也构成了当今文学与人生的价值立场。

在教学中强调文学与人生关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学本身,也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现代文学人文精神的阐释应当融入当下的新思考。

现代文学文本的阐释在追寻现代文坛大师级作家、作品永恒的文学意义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应当辨析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流动的文学史价值,改变对作品生吞活剥的分析艺术风格的传统模式。

现代文坛上有大批博学笃志、品行高洁的作家,他们以自己个性的创作,表现出对生命、对人的自由、尊严以及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

对于这些作家典范性人格的树立和挖掘,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之外的社会、人生的思考,从而体现现代文学的当代人文价值。

同时,“大学语文”中的现代文学部分也是建构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

现代文学高扬“人的文学”的旗帜,追求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现代人的思想。

当代高校的教学理念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同样追求对学生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

这种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当内化为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道德教化的力量。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型,重视学术的自由化、民主化,这些文化内涵都与现代文学的精神向度相契合,现代文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渗透于大学的办学方向、教育体制等方面,这种人文精神无疑对大学教育体制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对部分教法的反思现代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普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模式。

近年来,在呼吁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下,结合教学环境的改善,现代文学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改观。

教师在课堂中大量引入“课堂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文学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使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谐。

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新方法,将图片、背景、声音融入教学之中,让枯燥的板书丰富起来。

现代文学的部分作品可以影视剧等形式直观展现,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一代大学生追求直观“图像化”的审美需求,起到了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作用。

“课堂讨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新方法的引入,在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教学效果的优劣仍然是值得教学人员冷静思考的问题。

“课堂讨论”的方法其实早在中学语文中就有应用,但是大学的“课堂讨论”应该明显有别于中学。

首先,大学教育注重学术性。

大学教师多为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学者,在教学当中渗透着他们个人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而这些思想的传授是很难通过学生自主的研究讨论的形式获得的。

其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一般课时较少,然而课程容量涵盖古代、现代、当代、外国文学等诸多方面,因此,现代文学部分涉及的课时是极为有限的。

“课堂讨论”需要学生广泛的参与,并且需要教师的引导、总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保证。

现实情况是大学语文课多为大班教学,高校扩招后,甚至出现了近百人一起上课的局面,所以在有限的课时中,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再次,“课堂讨论”要在阅读作品的前提下进行。

目前高校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在各种考级(“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全国统一的等级认定)的压力下,无暇顾及人文修养的内化过程,无暇顾及文本的阅读或预习,公共课中重视外语,藐视大学语文。

另外,由于现代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大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的价值认识不清。

现代文学的语言尚处于现代汉语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它所呈现出的文学性很多大学生不予以认可,对于它的文学价值的认定也难以与文学史评价形成共鸣。

因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不容易调动,“课堂讨711第2期郝超等: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论”要么局限于个别学生讨论,要么流于形式。

中国进入网络化时代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多媒体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板书可以大量省略,笔记可以下课拷贝,部分现代文学篇目可以用电影剪辑的方式呈现出来等等。

诚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新手段在丰富课堂内容、拓宽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方面确实卓有成效,然而密集的视觉、听觉冲击也冲淡了学生阅读原文的迫切性。

文字本身所承载的美感和精神力量并不能够通过现代媒体全面地得以展现。

况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感知和阐释都有着巨大差异,文学中最富感染力和灵魂性的东西是无法凭借多媒体来传达的,媒体演绎的文学也并非原汁原味的文学,有时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对于文本的误读。

其实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新教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这种启发不应片面追求方式的创新或者雷同,而应当结合“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的内容特点,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比如可以在相对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常以疑问、询问、设问、反问等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回溯、反刍,对未学知识主动探索、思考,教与学双向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105,也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诗歌朗诵、话剧表演、演讲等多种文娱活动,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与高扬现代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参与文学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铸造具有积极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