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的审美意蕴
>摘要:
一幅作品境界的高低,构图至为关键。
在诸多构图因素中,“留白”形式是最自然也是最独特的一种。
“留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感及意境延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是画面效果成败的关键之一。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而“留白”的构图形式,能使观者在单纯的黑白空间里得到美的享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里徜徉。
中国画非常重视对画面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留白”是中国画创造美的常用元素。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讲究的是绘画艺术性与艺术审美性两者的有机结合,使作品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完美境界。
在中国画传统的二维空间中,画家们用“留白”来设计构图,使画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独特的黑白对比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最终达到构图的跌宕起伏之势。
随着民族审美意识和画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绘画中所表现出的“留白”形式几乎成了中国画的独到之处,中国画家利用“黑白”两种最基本的元素,以“虚白”巧妙地勾画“空景”,使实景更加突出,恰倒好处地描绘出自然之美与意境之间的虚实关系。
“留白”的独特艺术手法不仅使作品在恬淡的自然中达到以无墨胜有墨的境界,而且更好地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一、中国画“留白”之美的历史与发展过程
中国画根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得其精髓,兼容并蓄。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
它独特的立意、深远的意境、生动的气韵使得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气魄和中国精神。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是伴随着中国画史的产生而发生发展的。
中国画“留白”的历史产生于先秦时期,在“错彩镂金”技艺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白”进行掌握和控制,用最自然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样式美。
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对于“白画”的记载,可以看出“留白”艺术在唐代得以成长和发展,而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是在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留白”艺术的兴盛期,例如苏轼的《墨梅图》和文同的《墨竹图》,画中以“留白”营造一种自然之美和自我享受的独特意境,使我们不仅看到自然界中单纯的梅或竹,更深层次留给我们“竹”的高洁和“梅”的坚强的内在品质。
元代则继承宋代文人画的典型风格,将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推向一种虚幻和空灵的境界。
这种风格深深影响到了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关于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得到了理论上的充分重视。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延续至今,其思想上很大程度依赖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家的美学思想,例如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和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都体现出一种空远和最淳朴的画面表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最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情感传达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形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民族审美意识的提升,中国画中的“留白”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平淡和
安静,让禁锢的思想得以解放。
二、“留白”的艺术特点及布局原则
(一)“留白”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构图讲求“留白”、“虚实”、“浓淡”等变化,在中国画的构图因素中,黑白结合、虚实相生、浓淡交错等诸多关系,都显示着无穷的生动性和无限的生命力。
“留白”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画构图中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和空灵的延伸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留白”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白”是与“黑”相对比而产生的。
黑与白交相呼应,成为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之一。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会使画面更玲珑剔透,充满生机,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境。
中国画构图中的“白”不是“没有”,相反是一种更丰富情感的体现和流露,在这种空白的情景中,“白”可以是情感观念的任意挥洒,可以是季节的更迭交替,可以是人生态度的传达和寄托,所以白可以是一切。
由此可见,“白”是中国画构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寄托画家的无限情思,而且可以启发欣赏者充分的想象。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反映了古老的宇宙观和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阴阳变化、相辅相成,由主观意识出发,同时也不乏理性的体现。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体现了“道”的变化,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意志观念。
在中国古老的八卦图中,就是用黑白两色来表示阴阳和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引用到中国画中,就是黑为阳,白为阴,黑白的变
化也是阴阳的变化,所以黑白可以表示无限的大千世界。
黑与白,在国画中相互依存,形成阴阳辩证的依存关系,这正是完整的中国画的布局观念。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更加如此,留点空间留点白,这世间会变得更加精彩。
(二)“留白”的布局原则
在画面构图中黑与白、实与虚是对立统一的,“留白”是为了延伸画面的意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白”可以是天空、是流水、是浮云,是创作者可以想象到的任意景物,在构思和创作中“白”不是画家随意画上的,而是必须遵循一定法则,一定审美形式来创作的,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过程中“留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构思,将局部描绘与整体效果相结合;“留白”要尊重客观生活,要依据逻辑来创作,不可随意涂画;因为艺术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留白”艺术也要依其客观规律来进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是空灵,是深远,是一种无形之行,更是布局的规则所需,留要留得自然,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从而给人以深远的意境。
善于“留白”,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技巧,更是一种美学文化修养。
所以,艺术家要懂得处理空间表现的方法,在形象本质的基础上去追求空白,用生活的真实概括去创造抽象的空白意境,达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三、“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绘画创作上要注意虚白的重要作用,“留白”艺术给了中
国画无限的现象空间。
中国画讲写意,留白处正是“笔未到而意已至”的美妙所在,并使画面主体更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艺术的表现贵在含蓄,空白是表现含蓄的重要手法之一。
所以从古至今,有造诣的画家可以提前布局构图来确定留白,也可以是妙手而得,使画面中的每一笔墨都是黑白变化的基础,使得淳朴自然、天人合一,令人心旷神怡。
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他常常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描绘花鸟虫鱼的某种特征和动态,来寄托自己内心的郁闷和悲忿之情,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如(图1.1)《荷花水鸟图》就是他的一幅代表作品。
画面上,残荷斜挂,孤石倒立,黑白墨迹相互照应,虚实浓淡层层渲染,表现出他心中那种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极端精神世界。
在画面的中下方,一只缩着脖子,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上,很像画家本人的自我写照,透露出作者怪诞、高傲、孤独,以及白眼向人的个性特征。
在他的作品中,常采取枯枝败叶,孤影怪石的残破艺术形象,用“纯减笔”的艺术手法表现笔墨酣畅的画面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视觉画面感。
从抽象手法的角度来讲,这对中国画大写意创作和笔墨形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
在画面的整体感觉上,留给人一种诙谐不俗的独特写意感,全画以极其简练而苍劲的用笔,创造了一种萧瑟惨淡的意境,画面中大片空白更增加了悲凉的氛围,留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使主要部分更加突出,主题明确。
这就是中国画中善于利用空白,使得“无
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美术理论的不断创新,现代的理论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构图”上的理论,如“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开合有序等等”。
这些理论是值得参考的,然而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单凭简单的几句话来理解是完全不够的,要想使画面匠心独运,达到审美与意境的统一结合,还需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画在虚实有无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审美价值,使中国画在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同时,也达到了美学的最高法则。
“空白”、“虚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妙用,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达到无限的艺术境界。
“留白“之美使中国画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胡知凡.瑰奇清雅——道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4]张书珩、李涛.宋代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