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看农村金融的实质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是什么关系?农村金融为什么成为一个独立于城市金融的体系?是我国建立可行的、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和体系时不能回避的现实的问题。
问题的焦点归结为农村金融的实质是什么,只有深入揭示和把握农村金融的实质,才能建立一个符合农村金融发展规律的农村金融制度和体系,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完整的农村金融改革的框架, 为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和体系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
现有研究简述及评价目前,学术界有关农村金融的研究较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对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总体研究。
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和休?T?帕特里克的农村金融“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模式为基础,形成了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叶兴庆,1998;乔海曙,2001)还是供给、需求综合型金融抑制的两类判断(高群,2000;房德东、王坚等,2004)。
二是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关系的研究。
如用农村金融相关率指标的计算对农村经济金融关系的研究(徐笑波、邓英淘,1994;张兵,2002);采用“分形方法”对农村经济金融关系的研究(李喜梅2007)。
研究结论的不同将隐含着不同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制度供给政策。
第二,关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中心在于寻求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以商业性农村金融为主还是以合作性金融为主?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在我国建立综合型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于海,2003;何广文,2007)。
农村的“局部知识”种类多,一类银行机构不能满足多类“局部知识”的利用或农村贷款对象多样性和多层次的需求,因此主张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形成农村金融的充分竞争(冯兴元,2005)。
在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经营、政策性银行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第三,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总体上看,学术界对农村的非正规金融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客观,从原来完全否认民间金融走到如何发挥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信贷中的积极作用和限制其消极作用的研究。
对民间金融运行机制的研究(胡必亮等2006);还有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原因的研究(温铁军,2001;张杰,2004 等)。
第四,关于农村金融的抵押品的研究。
包括农地抵押(陈犟,1996;潘义勇,2006)和逐步开拓其他抵押形式:如仓单抵押(贺学会,王一鸣,2005)的研究。
第五,关于农村金融利率的研究。
目前,放开农村金融利率成为一个主流的观点。
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是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的基础,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是建立可持续农村金融体系的关键(任常青,2007;冯兴元,2007)。
尽管学术界关于农村金融研究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能深入思考农村金融实质的研究并不多见。
什么是农村金融?多数研究都从农村金融地理位置的划分上去界定,认为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域内的资金融通就是农村金融。
这样的界定,会把农村地区存在的合理的金融与不合理的、原始落后的、传统的金融如高利贷)和现代农村金融等,完全无区别地囊括在农村金融行信用联系的货币资金融通,这样,虽然把农村中落后传统的货币流通如高利贷剔了出去,但是,并没有把银行在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信贷性质相同的那块业务甄别出来。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建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制度、体系,农村金融改革等的定位目标就将是模糊的。
因此,要把握农村金融的实质,必须把农村金融建立在现代金融的基础上,把农村地区存在的传统落后的资金借贷与现代金融业务区别开来,另外还要把现代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实施的与城市信贷性质一样的信贷业务从中剔除,才能正确归纳农村金融的实质。
既然“与其他许多学科不同,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农村金融理论更多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
这样,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和其走过的轨迹中,揭示出农村金融的实质内容,对后来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和体系的国家不无裨益。
这个“大筐”中。
有的学者把农村金融界定为在农村范围内与银国外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及特征纵观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商业性农村金融,向合作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展,再到现代商业性农村金融为主的三个阶段。
传统商业性农村金融在英国最早出现。
完整体现农村金融由传统商业性金融向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展,再向现代商业性农村金融发展历程的国家是美国。
目前,发达农村金融的商业化(以商业银行为主和农村金融业务的商业化)已经成为农村金融的主流趋势。
一)英国的传统商业性农村金融及其特征在西方国家中,英国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它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务的历史最长。
英国的金融业有着600 多年的历史。
大约在15 世纪到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传统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私人银行”(乡村银行),以农民能接受的利率向农村提供大量的、规模较小的贷款,维持了英国的农业和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1825 年的金融危机中,英国曾有大量的乡村银行倒闭,并兼并收购。
”到20 世纪初期,股份制银行和其分支机构深入农村,英国的乡村银行基本消失。
结果,英国乡村的小额借贷出现困难。
但在苏格兰地区,乡村银行仍然对小额借贷者提供借贷,它们采取有担保信贷票据的方式和邻居两人连保的方式每年向农民提供大量小规模信贷。
在20 世纪初期,即使乡村银行消失了,股份制银行并未垄断英国乡村信贷业务,“至少有一家(乡村)银行在提供农民购买土地和改进生产的贷款”,“在考虑其道德和金融状况的基础上,这家银行向单独的农户提供贷款”。
贷款方式有现行市场利率的贷款,有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的贷款, 一般利率为10%~12%。
有的银行采用土地抵押的方式向农户贷款,数量为土地价值的2/3 ,也采用透支的方式向农产品和牲畜放款,等等。
2.农村金融呈现出自发发展的特征,政府并未介入农村金融事务。
由于乡村银行有充足的资金,并能提供满足农户各类需求的贷款,政府机构并未介入农村金融业务。
只是到20 世纪初期,股份制大银行的分支机构深入农村,又不能满足小额农业信贷时,英国农业部才安排股份制银行在农户还款有安全性保障的情况下为其发放贷款。
3.英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条件催生出英国独特的、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乡村银行模式。
15 世纪以来至19 世纪中期以前的英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变革中,英国农村、城市当时的经济条件,孕育了英国商业银行型的农村信贷方式。
为后人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城市经济的变革及其内在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素材。
在当时,由于殖民者地位的增强,推动其对外贸易,强大的毛纺织品对外贸易市场刺激了农村的羊毛业生产,巨额的对外贸易资金形成货币经营业务(商人资本),商人资本面对着城市封建行会的禁锢,只能投资于农村以羊毛纺织业为主要内容的原工业(1550~1750)。
原工业为村民提供了雇佣机会,乡村工业与商品性农业同时进行,圈地运动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为乡村银行的贷款提供了机会和利润空间。
众多的乡村银行提供的资金成为维持英国农业的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英国的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模式成为世界上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典型。
英国并不象后来形成农村金融的那些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有一个健全、发达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在(德国的)舒尔茨和莱菲森的信用合作社搞得很红火的那些年代,英国对它的需求没有境外那么迫切,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英国各商业银行有着更悠久的历史经验,分支机构网更紧密;另一方面,英国的小农式经营相对罕见。
”在19 世纪中期,欧洲大陆开展农村信用合作运动时,英国的大商业银行已深入农村建立农村分支机构。
“ 1873 -1875 年,英国的一切自由资本凭以被吸收进伦敦金融市场的那种组织(商业银行),已差不多十分完善地发挥职能了。
同其他国家的组织或缺乏组织的情形相比,它甚至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是高度有效的。
在这期间,苏格兰和地方分支银行已经把乡下人收藏‘在自己书桌和碗柜里'的那些乡间窖藏吸收得差不多干干净净;北部积聚的盈余凭以南流的那条平滑而畅通的沟渠也已经开凿竣事。
起自东安格利亚、西南部和英格兰一般乡间的那些沟渠,则久已开凿。
财富顺着它们很流畅地、无声无息地顺流而下,往往是从乡间的一些波平如镜的教友派教徒的池塘里流到城市中多少带几分教友派教徒成分的蓄水池。
农业繁荣了。
乡间的池塘泛滥了。
凡是不在城市中使用的都通过对制造家和商人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而从那里流进工业区。
这是伦敦票据经纪人的黄金时代,是伦巴街行号的黄金时代。
”二)美国综合性的农村金融及其特征在世界上,美国的农村金融是由商业性农业金融、合作农业金融和政府农业金融构成的复合体,属于典型的综合型农村金融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 世纪末,大约半个多世纪,美国的农村金融呈现出以下特征。
1.政府自上而下地建立农村合作金融一一农业信贷体系,弥补私人银行农村信贷的不足。
在美国,最早的农村金融业务也是由商业(私人)银行开展的。
在20 世纪初,美国的农业信贷资金几乎全部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个人和经销商提供。
“当时商业银行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的工业地区,单位少,资金也不足,农民借款主要以土地抵押,期限仅3〜5年,还要负担很高的利息和手续费,极大地限制着农业进一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为了解决农业贷款不足问题,美国政府于1916 年制定农业贷款法着手建立农业信贷系统,发展以农场主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合作金融。
”以美国政府1916 年的《联邦农业信贷法》为开端,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一一美国农业信贷系统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变强、又由强逐渐变弱的过程。
1916 年的《联邦农业信贷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经济危机等事件的影响,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和贯彻。
只是到了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信贷法》,美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才得到真正的建立。
到1950 年,其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超过商业银行,为17.3%,商业银行仅为16.7%。
到1978 年,前者为29.5%,后者为27.9%。
在美国政府的努力下,农村合作金融一一农业信贷系统取得了与其他产业信贷一致的地位。
“经过联邦政府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农场主在取得信贷方面已经没有很大困难,至少不比别的部门的贷款人更困难。
”2.农村合作金融各系统利用“借款”自下而上地层层控制股份。
美国的三大农村合作金融系统: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和土地合作银行系统,都要求借款人购买其借款金额一定比例的股份,然后通过其中间机构再认购其上层机构的股份,社与农村合作信贷机构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借贷者之间的利益,又保证了稳定的农业信贷投入。
比如,联邦土地银行系统贷款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的借款人,在得到借款的时候,必须购买相当于借款金额5%~10%的土地银行协会或生产信贷协会的股票,土地银行协会又购买土地银行的股票,生产信贷协会又购买联邦中间信贷银行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