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反倾销原因、现状及应对措施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反倾销原因、现状及应对措施

一、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商品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包括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长期倾销。

偶然性倾销一般是为了销售出口积压品等实行的倾销,一般不会招致反倾销诉讼;对于长期倾销除非有政府的补贴,否则不会存在。

而国际上的反倾销主要是针对掠夺性倾销。

中国目前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遭受反倾销诉讼的频率高。

自1979年中国出口糖精及盐类首次遭受欧共体反倾销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一直频繁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调查,目前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立案已近500起,居世界各国之首。

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频率越来越高。

比如在今年的7月初的一周内,美国方面就对中国产品进行了5项裁定和多起调查。

7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可锻铸铁管件作出反倾销产业损害终裁;7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浓缩苹果汁作出反倾销期间中的新发货商行政复审初裁;7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启动对原产于中国的鲜蒜反倾销新发货商行政复审程序;7月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美国的农用拖拉机、草地拖拉机和乘式剪草机及其零部件下达有限进口禁止令;7月9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糖精作出反倾销终裁。

(二)遭受反倾销的出口商品范围广。

不仅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智利、秘鲁、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印度、韩国等也对我国发起了反倾销诉讼,涉案产品包括五矿、化工、轻纺、机电、农产品等4500多种。

去年对中国28个省、市的253家轴承企业,涉案金额3亿美元的轴承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今年4月份美国商务部受理对中国出口彩电反倾销案件,6月份美国家纺产品有限公司向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对从中国进口立式金属顶熨衣板提起反倾销调查,8月份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对虾提起反倾销诉讼,甚至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打火机也被提起反倾销诉讼,所以中国在国外遭受反倾销诉讼的商品无所不包。

中国不仅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排在世界首位,而且遭受反倾销案件最终裁定的比率同样位居世界第一。

(三)遭受反倾销诉讼的胜诉率不高,损失大。

在已经发生的500多起对华反倾销案中,至少有50%的企业没有应诉;而在近年来应诉率虽然提高到了70%,但是胜诉率却一直在30%左右徘徊。

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所带来的损失主要两方面:其一是遭受反倾销调查后由于企业的不应诉或者是败诉,进口国海关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使得我国出口商品减少而带来的损失。

其二是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诉讼,中国企业积极应诉所支出的费用。

如针对美国商务部对我出口球轴承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宁波的一家民营企业慈兴集团据理抗辩,为打赢这场反倾销“洋官司”,先后花掉600万元人民币。

二、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中国出口商及出口商品本身的原因;其二是世界经济政治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1.中国出口商品低价竞销。

中国的出口商品与国外的同类商品相比其销售价格较低,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较为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外贸企业经营权放开以后,大多数的外贸企业都取得了出口经营权,进入壁垒随之降低。

外贸企业这种进入壁垒低、竞争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但缺乏约束协调机制,各自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出口商之间几乎处于自发竞争状态。

而且出口企业目标市场单一化,使得出口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目标市场内进行残酷的竞争。

而对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都为标准化产品,在品质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从而出口商之间主要开展的是价格战,竞相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来争夺有限的市场,从而构成倾销。

2.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在加入WTO时依然不是以市场经济的国家的身份加入,而在确定是否存在倾销的问题上,是以其出口商品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是否低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为标准。

中国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一般都是高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但是由于中国不被归于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从而使得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与其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不具有可比性,而只能采用第三国的价格来进行比较。

这对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衡量极为不利。

进口国在提起诉讼时,选定替代国的价格作为衡量标准,而替代国价格的选定是有利于进口国而不利于出口国。

当然替代国价格的选定也给被告提供了机会,若替代国价格选择不合理可以另行选定替代国作为衡量该商品的价格标准。

但是要求被告的较短的时间内对替代国进行市场调研及发表评述,欧盟规定要求被告在10天内收集齐所有的证据和资料来说明其替代国的选择是不合理,而在这个时限内要推翻原告花费了大量时间所选择的替代国的理由几乎是不可能。

3.中国出口商品成本核算。

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核算问题与国际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国外成本核算精确、具体。

由于我国企业、行业缺少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在应诉反倾销调查时,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不能提供符合应诉反倾销所需要的产品成本资料。

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粗放,财务上使用“毛估算”、“差不多”等模糊数字。

管理不科学,班组报喜不报忧,对于所出的废品瞒报或者悄悄地计入成本,没有详细的记录。

仓库的存量与财务的账对不上。

这些问题在应对国际反倾销诉讼时就反映得淋漓尽致。

使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要重新审视其成本,进行精确估算,不仅要将其废品计入成本而且要将其生产、运输等其它环节的所有的支出都分摊到成本中。

4.中国出口企业消极应诉。

遭受反倾销诉讼后,中国的一部分企业采取消极应诉。

其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没有胜诉的信心,所以只能听之任之;其二是高昂地应诉成本,一个企业的反倾销就诉成本在400万至800万人民币之间。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开支,况且,一旦败诉将血本无归。

其三是存在“搭便车”现象。

因为只要同行业内其它企业应诉成功,在不支付成本的情况下就可以分享其成果。

其四是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都能给国内企业提供保护,企业自身没有应诉的积极性。

所以国内企业从1979年到1997年,我国的应诉率只有29.4%,近年来我国应诉率得到了提高但是未达到100%。

比如,去年美国对中国28个省、市的253家轴承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对此我国200多家轴承企业拒绝应诉,唯有浙江慈兴公司积极应诉。

(二)外部原因1.贸易不平衡是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的直接动因。

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存在持续的国际贸易顺差。

由于美国去年外贸逆差高达4352亿美元,而美商务部的统计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031亿美元,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近1/4。

而据中国的海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对美的国际贸易顺差只有427.2亿美元。

因此,美方不少人士认为,“中国未能履行双边贸易协定及美方敦促不力是造成美中之间大幅逆差的原因之一”。

在他们看来,中国如此巨大的对美贸易顺差是绝不能忍受的,在中国进口美国产品不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大对华反倾销力度,阻止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才是平衡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2.利益集团是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的推动者。

各国利益集团众多,在反倾销调查中,利益集团起了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

各国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为了保护本国劳工的利益为晃子来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限制商品的进口。

而如果通过关税或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是世贸组织规则所不允许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对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的出口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进而征收反倾销税来限制商品的进品成为一种合理的也是最佳的手段。

充当此次对华反倾销急先锋的当属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

4月7日该协会发表声明,指责中国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对美国的出口翻了一番多,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工人失业,为使该行业能长期生存下去,该协会极力要求美政府有效运用特殊保障措施。

美国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心态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中国未来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力度很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3.国际经贸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的长期性。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中国遭受反倾销诉讼的道路是漫长的且任务是艰巨的。

今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2003年各国贸易壁垒报告》中,再次将日本、中国和欧盟列在了这份清单中的前几位。

同时,在其发表的2003年度“特殊301”报告中,仍将中国列为“306条款”监督对象,也就意味着,若发现中国执行双边知识产权协议的努力减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可以直接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行动。

5月22日,美国会众院否决了取消美现行的以理论兆位运算值(MTOPS)为基础的高性能计算机出口管制制度的HR1553号法案,使得美国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的努力再次受挫,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三、中国出口商品应对国际反倾销的措施(一)加强出口企业管理,防止低价竞销。

以外贸企业的组织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大力提高外贸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遏制出口贸易过度分散、过度竞争的倾向。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行业协调机制,规范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防止出口企业之间的低价竞销的行为。

调整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战略,积极推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削弱出口市场单一化引起的过度竞争,市场多元化战略是解决出口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拓宽出口面,从而取缔由于出口市场过度集中而导致的低价竞争行为。

调整出口企业的经营战略,实现经营策略由“雷同法”向“差异化”的根本转变。

由于中国出口商品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其提供的产品差异性较小,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程度高,竞争激烈,为了避免出口企业之间的直接冲突,各个企业应该开发并出口各具特色的产品,从而实现出口产品的差异化。

(二)加强出口企业成本核算,与国际接轨。

面对国际反倾销,中国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尤其是在成本核算方面。

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核算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一套符合国际准则的基本会计报表,并经过独立审计,有通用性。

启动会计定价战略,出口企业自我约束低价竞销行为,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销售价格在不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前提下,要据目标市场的状况,在行业商会的指导下,企业协调自己的生产,销售与供应,通过国际市场会计信息来确定并及时调整出口价格,避免引起进口国生产商的警觉。

(三)加强团结,企业、行业、政府积极应诉。

面对国际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应加强团结,积极主动地应诉,聘请律师、准备抗辩材料。

同业公会在应对国际反倾销中应该发挥其作用,一项反倾销案件涉及的金额高、风险大,中国的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面对如此巨大的诉讼费,单个企业根本无法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整个行业团结起来联合应诉,从而分散应诉资金风险,实现行业的利益最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