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4. 兼腹痛拒压,便秘等热实证者,加大黄、芒硝。
5.喘息明显而恶寒不甚者,去桂枝。
(三拗汤) 6. 咳嗽不得卧者,有水饮也,加干、细辛、五味子。
7.项背强直者,加根。
8. 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等外湿证者,加苍术。
(参考麻黄加术汤)【转归及处理】1.服后未汗,系病重药轻?抑或麻黄太?或未按煎服法要求进行?若症状如前,仍可用原方。
或服热粥,以助药力。
若“未发热”者,应考虑太阳少阴两感症,加附子治之。
2.药后有热象、或津伤之兆,加知母、天花粉清热滋阴。
3.服后微汗出,或汗出不多,而头痛、恶风、发热仍在者,为汗出不彻,邪未尽解,据证选用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4.药后汗出热不解,或热反盛,或兼咳喘者,为病已热化,据证选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若表证已罢,大烦、大渴、脉洪大者,可服白虎加人参汤。
5. 汗后表证解,出现夜间烦躁不得眠,昼而安静者,干附子汤治之。
6.出现心悸喜按等心阳虚症状者,服桂枝甘草汤治之。
7.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苓桂草枣汤治之。
8. 药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
9. 出现恶寒、脉微细、腿脚挛急者,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
10. 见小便不利、脉浮、发热、口渴、饮水则吐者,五苓散治之。
11.汗后心烦、懊侬者,.梔子豉汤治之。
12. 药后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治之。
13.汗后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治之。
14.药后汗出不止,系药量太大?或误犯禁忌?体质虚弱者,急需止汗,以防亡阳、亡阴。
若表未解,津已伤,身痛、脉沉迟者,桂枝新加汤治之;若汗漏不止者,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若恶寒、厥逆、烦躁、脉微细者,据证选用四逆汤或茯苓四逆汤;若汗出不止、口渴思冷、脉细数者,用生脉汤加山萸肉治之。
15.若误用于热盛者,出现神昏谵语,据证选用调胃承气汤,大、小复饮。
总之,本方为辛温发汗峻剂,宜于表实证而忌于表虚及里热证,故即使微有口燥咽干,思饮欲冷,或微汗出者,皆不可原方照搬,以防变证发生。
【麻黄汤禁忌】 1.阴虚,血虚,津液不足,有咽干舌燥,口渴思冷等热证者,及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均不可服。
2. 阳虚、气虚,症见身重心悸、脉微、脉迟等里虚寒证者,忌之。
3. 血压高者,慎之。
【类方】 1. 桂枝汤:同可治太阳病发热恶寒。
不同者,桂枝汤证为营卫不和,自汗出、脉浮缓可为鉴别。
2. 麻杏甘石汤:同为治疗发热、咳喘之方。
不同者,麻杏甘石汤证之发热咳喘由肺热引起,故有口渴、痰稠、脉数等肺热症状。
3. 大青龙汤:同为太阳病表实证之方。
所异者,大青龙汤证已化热,故有烦躁、口渴、思冷之症。
【麻黄汤临床运用】 1.治风冷哮及风寒湿三气成痹。
(《伤寒来集·伤寒附翼》) 2.治卒上气,喘息方。
(《肘后方》) 3.凡目暴病太阳,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涕清如水,泪漏如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者,寒也,麻黄汤主之。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4.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急性热病初期,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古方临床之运用》)5.失音。
兼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
(《治验回忆录》)6.遗尿。
伴尿频尿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痛,舌淡,脉浮。
(《中医药》1992;4:19)7.呃逆。
呃声响亮,面咣畏寒,舌淡,脉浮稍紧。
(《中医》1992;6:269)8.加水蛭治痛经。
兼小腹冷胀,肢冷畏寒,带多清稀。
(《国医论坛》1993;5:15)9. 催生。
兼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
(《女科要诀》)10. 失表发黄。
暑月发热畏寒,未药已痊,渐次肢体怠惰,头腰重坠,通身带浮,面黄,唇舌指爪皆白,二便如常,脉浮紧而数。
(《映庐医案》)【麻黄汤浅议】此方为辛温解表,发汗散寒之重剂,适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
临床使用以恶寒,无汗,不渴,不烦,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为目标。
《素问.皮部论篇》云:“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可见外邪入侵首袭肌表,若正气不足,抗邪力差,则通过络脉,传于经脉,进而聚积于胃肠。
本证为邪犯肌表,若治疗及时得当,自无传里入府之虑。
据有关资料介绍,体温通过辐射、对流散热,占总散热73%,蒸发散热占14.5%,呼吸散热占10.7%,二便散热占1.8%。
动物实验表明,青蛙切去肺可活六天,剥去皮则几分钟死亡。
可见散热主要由皮肤汗腺完成。
若风寒袭表,皮下汗腺收缩,散热障碍,必由肺代偿,此呼吸加快、喘息之缘由也,亦肺外合皮毛之理论体现也。
《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后世医家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
可见恶寒系寒邪在表之主要症状,由于卫阳被遏,温煦卫外功能障碍,故恶寒程度较甚,肌肤干燥粟起,俗称鸡皮疙瘩。
甚者凛然而寒,齿叩不已,即使居于温室,厚衣向火,恶寒亦不因之而减,与阳虚恶寒截然不同。
然单凭恶寒一症用本方尚欠妥当,须有无汗、发热、不烦渴、不思冷、口中和、痰涎清稀、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而润、小便清白等正不虚,里无热之症。
辛温发汗系伤寒恶寒唯一治法,先哲云:有一分恶寒,亦当温散。
方中麻黄桂枝,开玄府,达腠理,发汗力甚强,可祛邪于顷刻。
然辛温发散,极易耗津伤阴形成变病,故须严格掌握麻黄汤之适应证、禁忌证,及麻桂用量。
固然,阳热蕴盛,营阴不足,及阳气虚弱者为本方所忌;但寒邪束表,腠理闭塞之际,视麻黄桂枝为虎狼,畏而不用,坐失其时,致邪不解或传变他经,亦同属大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见早期治疗意义之大。
然究之临床,麻黄汤证出现于外感初期,因体质、邪气之关系,部分病人表寒证停留短暂,稍顿即逝,转变为他证,故需尽快用药,祛邪于顷刻。
伤寒传变,由太阳麻黄汤证转为阳明病者,或服麻黄汤,汗出太多而成阳明病者,皆属禀赋素亏,阴津不足。
故阴虚津亏复感风寒者,古人主先补其汗源,待尺脉有力,再服本方汗解。
尺脉何时有力?余认为不切实际,应小其量治之,药后吃粥覆被,一如桂枝汤法,如是既可滋汗源助其汗出,又可避免汗后损阴伤阳;或用桂麻各半汤治之,或加人参当归补之汗之。
麻黄汤证之脉,大论或言浮紧,或言浮数,何也?临床观察,浮紧脉见于恶寒、未发热之际,浮数脉则现于恶寒、已发热之时。
故浮紧、浮数之太阳病皆可用麻黄汤以治,而尺脉微、尺脉迟则属麻黄汤之忌。
用治风、寒、湿痹,汗出可使疼痛缓解,不汗出亦可使疾病治愈。
以麻黄桂枝除解表外,复有散寒、通经,破癥瘕积聚之功,故不必强求一一汗出也。
【麻黄汤病案】1、阳虚伤寒某,男,48岁,人,爱好体育运动,锻炼持之以恒,故体壮鲜病。
2005年12月23日下午初诊,云发热三日,体温38℃?39℃。
初,在某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白细胞3.3x10^9/L,中性0.72,血红蛋白139g/L,红细胞4.52x10^12/L,血小板163x10^9/L。
遵服阿奇霉素、泰诺,药后汗出热退,继而又热,行立无力,倦怠神疲,遂来求诊。
患者着厚衣,仍恶寒,自谓如入冰窖。
余摸之,四末不温,肌肤若烙。
无汗,头不疼而晕,体不痛而强,咳嗽痰少清稀。
胃纳差,大便日一行,口咽不干。
舌淡红润,苔白腻,脉象浮细。
审证察脉,此太阳伤寒也。
虽几经发汗,热不解而恶寒者,为表未解而正已虚也。
表未解则须解表,正已虚则当。
拟麻黄汤加味: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 党参10g 附子6g一剂,顿服。
药后汗出津津,恶寒止,热退至37.2℃,次日为36.6℃。
嘱其检查血常规,五日后相告,白细胞4.2x10^9/L云云。
按:寒邪束表,应辛温发散,以驱其邪。
汗后不解者,正气虚也。
何以知之?脉细知也。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伤寒论》亦如是说。
脉细与脉微弱有别,“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细则不属禁也。
故遵“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说,选用麻黄汤,以其阳气不足,故加附子党参,珠联而璧合也。
本案可否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治?余以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正虚为主,本案则以邪盛为要,孰主孰要,最需辨识,不容颠倒。
寒冷透骨,如坠冰窟,为恶寒之极,余亲有体验也。
余生长于晋北,小寒、大寒间,气温在零下20℃左右,以身着厚衣,不为之惧。
1998年盛夏某日,余游管岑山,山洼一景点——万年冰洞,深不知尺,现开发60米。
单衣进入,顿时牙齿相击,全身战栗,殆不可遏,慌忙攀登而出。
当时拼凑俚诗以记:洞颤不休,洞外热汗流。
咫尺两世界,全赖神斧修。
2.扁桃体化脓(寒包火)友人邱某,男,45岁,省银行干部。
2007年8月18日上午,彼从原太高速途中打来,称发热二日,欲回忻诊治。
近午临舍,云头痛,项强,全身肢节无一不痛,虽伏天,恶寒甚,咽喉痛,咳嗽,痰黏稠不利,震及头痛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