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东华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教师填写: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

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

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注:本表格作为课程论文的首页递交,请用水笔或钢笔填写。

浅谈语言与文化摘要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

文化,是人类千万年历史发展的结晶。

语言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这二者之间就有着说不尽的关系。

我们研究一种文化,往往要从它的语言着手;同样的,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也决不能脱离其所属的文化背景。

本文针对语言与文化间复杂多样的联系,从语言要素、修辞方法和言语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以说明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

关键词:语言,文化,关系目录一、语言与文化 .............................................. - 3 -1.我们的语言............................................. - 3 -2.所谓文化............................................... - 3 -3.水乳交融——语言与文化................................. - 4 -二、寻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 - 5 -1.分而观之——语言要素中的文化信息....................... - 5 -2.优美的词句——修辞方式中的语言信息..................... - 5 -3.话里有话——言语行为中的语言信息....................... - 6 -三、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一、语言与文化1.我们的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构成的符号系统。

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人们利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承载信息,传承文明。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在我们的一切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之间的随性交流,情感表达,还是学习工作中的信息沟通,或者是重大事件的记录传播,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帮助。

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历史都与我们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样,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时至今日,全球已经先后产生了七大语系,七千余种不同的语言。

这些语言在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但也有一些语言在不断扩散、壮大。

语言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我们的语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记录了我们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语言,就是在研究语言中所记录的历史,研究我们人类的文化。

2.所谓文化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且精确的定义。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物质生活以外的人类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一词可谓是包罗万象。

它是人类千年文明史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也是从未间断,所涉及的领域范围也是不断的扩大、深入。

我想,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对于文化的研究将会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历史不断发展下去。

3.水乳交融——语言与文化前面说到文化,具有多种定义。

其中有一种较为狭隘的定义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的知识。

虽然这一定义并不全面,但是它却表现出了语言与文化间极其密切的关系。

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但是人们总要使用一种工具将其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

而语言,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还是竹签、羊皮上的行行文字,语言为文化的记录与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惊讶得发现,无论技术有了多么飞跃性的变化,语言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地位却依旧牢不可破。

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繁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承载者,同时它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在经历了千万年的发展之后,语言与文化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互有你我的现状。

人们通过语言学习、交流文化,同时受到所使用语言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特点的文化,然后文化有反作用于语言,产生各不相同的语言……如此往复循环,使得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越来越为密切,实在是难分你我。

也正是因此,本文从语言出发,通过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丝丝联系,来寻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二、寻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1.分而观之——语言要素中的文化信息语言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语汇和语法。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最基本的作用在于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语言构成的三要素,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出现的。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语音、语汇的不断丰富,语法的不断规范、改进,这三要素中也逐步积累了不少的文化信息。

比如在词汇中,称呼词的发展。

中国自古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们注重等级的区分。

同时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一家族为中心的社会,人们多数活动是以“家”为中心而进行的。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汉语中,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用词就显得十分重要,因而也发展得格外复杂精确。

从己身向上论到第五辈,向下也推及第五代,加上平辈,形成所谓九族,而且男性亲戚和女性亲戚不同,父系亲戚和母系亲戚有别,又有直系和旁系、近亲和远亲之分。

这样算来,亲戚间的称呼用词,已有几十种之多。

如此纷繁复杂的体系,着实令人惊讶,难怪如今有人会感叹“不知该叫什么”。

相对于汉语,英语在亲属的称呼方面则是“简陋之极”。

叔、伯、舅、姑夫、姨夫和姨、姑、婶、伯、母、舅妈等,英语中只用uncle和aunt两个词表达即可。

同一辈人也不分长幼、不分支系,仅以性别区分为brother和sister 两词。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英语言国家,相对于等级长幼的区分,更注重的是个人的凸显,至于亲属关系,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联系而已。

单就此一例,两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就可见一斑。

2.优美的词句——修辞方式中的语言信息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格,它是人们在修辞上习用的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种格式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

通过修辞方式,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

同时,民族文化也影响、制约着其语言修辞方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

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都很常见。

一般来说,楹联在格式、修辞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简单来说,要做到四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

在这些要求中,体现了“对仗”修辞的基本特点。

而相互照应,平衡和谐的要求,又表现出了汉民族最为传统的思想观念:“阴阳”与“和”。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而阴阳调和,平衡发展,才是真正之道。

以和为贵,阴阳平衡这些典型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楹联的修辞方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话里有话——言语行为中的语言信息言语行为,指的是人们对于语言运用的行为。

相较于前面提到的语素和修辞格,言语行为更能明确的表现出所属文化的特点。

例如人们见面之间的问候用语,中国人见面时相互之间的一句“吃了吗?”如今可以说已是世界闻名。

这简单的三个字,直接表达了汉民族“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老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之中,人们以吃饱、吃好为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首要标志。

询问对方“吃了吗”,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面之意,更是对于生活近况,甚至是家庭整体情况的问候。

相对来说,英国人见面总喜欢以天气为话题相互招呼,这其中则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比列颠群岛,四面环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季温度变化不大,但是将于极为丰富。

终年变幻莫测的天气不仅使英国人养成了随身携带雨伞的习惯,也使天气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最常谈起的话题。

三、结语总而言之,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即便用“千丝万缕”也是难以完全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且不断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它从根本上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进步。

语言与文化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虽是两个概念,实际却为一体。

通过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文化现象,更能够指导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

参考文献[1] 于桂梅.《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7:103[2] 黎运汉.《公关语言学(第四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80-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