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1课__社会生活的变化 (2)
第21课__社会生活的变化 (2)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风俗 的变迁
剪辫
服饰 不缠足 礼仪称谓
断发
•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 出《剪辫通 令》,结辫 陋习至此革 除。
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子成 了革命的一种标志,所谓 “不剪发不算革命”,人们 抵制的现象也不断发生, 革命军和青年学生就给他们 强行剪辫。蓄辫的旧习渐渐
地被革除。
想一想:
这些礼节和称呼的改变有哪些重要意 义?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 明精神。孙中山废除这些有着强烈的 等级色彩的旧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 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些变化也说明了 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观念逐渐被人们 接受。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许多改革社会陋习的政令
社
会 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不缠足有利于提高中国妇女的 地位并改变生活。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有关。 裹足的陋习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 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 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 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 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习
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俗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的
变
变化结果: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解放, 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化
掰掰~
近代男子发式
剪辫有利于个人卫生,也 方便工作,为什么还会遭 到很多人的反对?联系有 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返回
喜欢长辫子的大有人在,这其实也是传统 的美扎根在人们心中的缘故。再者,古人 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甚 至把爱护头发变成孝道的一种延伸,这里 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留长发在古代习以 为常,一旦要剪掉,就必然变成为一种革 命。这甚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也就不足为 奇了。特别是清代,辫子就是国格人格, 辫子就是性命一样,让他把辫子剪掉就是 奇耻大辱,会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风 俗 礼节变革: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作揖
的 变 称谓变化:平等称呼代替等级观念的称呼
化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C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社
会
变化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服饰
民国初年,服饰由过去的 拘谨保守逐渐向美观开放、 舒适方便方向发展。 当时,中山装为男子最具特色服装, 女子服装以旗袍最为时尚
满族旗袍
现代古风旗袍
返回
不缠足
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成立了“不 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 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 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 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 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 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礼仪
•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民主共和精神,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 山宣布废除跪拜、作 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礼仪的简 化,显示出平等、自 由等文明精神。中外 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 方的握手礼节。
称谓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 大变化是改称呼。清朝官场中 的“老爷”“大人”的称呼是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 除清朝官场上的“大人”“老 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 职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