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维生素K达姆Henrik Carl PeterDam丹麦哥本哈根工艺研究所1895年—1976年发现了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多伊西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国圣陆易斯大学1893年—1986年1929年达姆研究母鸡是如何合成胆固醇的问题。
在实验中,他用合成的食物来喂养母鸡,在这种条件下,母鸡的皮下和肌肉内出现了细小的出血点。
这种出血现象似乎表明母鸡得了坏血病,因此他在食料中添加了柠檬汁,他所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是一个半世纪前由林德首先提出的。
但这无济于事。
于是,达姆试用别的食物添加剂,他把各种维生素分别加入食料中,这些维生素自从艾克曼时代以来,已被发现是食物中的痕量重要成分。
结果毫无作用,因此他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种迄今未知的维生素。
因为这种维生素似乎是血液凝结所必需的,所以他称之为“维生素K”,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在德文中“凝结”一词的拼法为“Koagulation”。
多伊西由于进一步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结构和生理作用,而与亨利克·达姆共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单根神经纤维截然不同的功能研究厄兰格Joseph Erlanger美国华盛顿大学1874年—1965年伽赛尔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1888年—1963年1900年厄兰格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理教研室,之后他又到威斯康星大学新建的医学院任生理系主任。
伽赛尔即是他的学生之一,并在此与他协作。
20世纪20年代他们研究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能,得出了非常精确的数据。
他们并未采用艾因托文所应用的高敏感度示波器,而是应用布劳恩的示波器来放大所检测的电流。
他们应用这种方法测出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青霉素以及它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弗莱明Sir Alexander Fleming英国伦敦大学1881年—1955年钱恩Ernst BorisChain英国牛津大学1906年—1979年弗洛里Sir Howard Walter Florey英国牛津大学1898年—1968年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在只接种了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竟然长出了青霉。
当他正在为培养基受到霉菌的污染而懊恼时,一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他的注意:培养基的其余部分都布满了葡萄球菌的菌落,只有青霉菌菌落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菌落。
这是为什么呢?弗莱明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化学物质叫做青霉素。
后来,钱恩在牛津调查研究弗莱明关于溶菌酶的发现时,偶然发现了弗莱明对青霉素所进行的研究。
他告诉了弗洛里,于是他们一起开始对青霉素进行探索。
弗洛里早年研究细菌和霉菌分泌的抗生物质,1939年以后与钱恩等人从化学﹑药理﹑毒理等方面系统研究青霉素。
1941年用青霉素治疗9例人类细菌感染取得成功。
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X线照射引起基因突变缪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国印地安那大学1890年—1967年自发突变是一种频率很低的突变,仅靠自发突变无异于守株待兔。
缪勒通过一系列实验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较高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子,能诱发生殖细胞发生真正的基因突变。
在用X射线处理果蝇的同时,再以数千个未经处理的果蝇作为对照,除基因突变外,X射线也能造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次序重新排列,且这种情况占有很高的比例,还能造成较大片段的染色体畸变,如缺失、断裂、易位、倒位等。
X射线处理并非是使该染色体上存在的全部基因物质都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常常只影响到其中一部分。
受处理的基因复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代基因,往往只有其中一个发生突变,似乎表现出某种滞后效应,X射线处理并未显著提高回复突变率。
这说明诱变的发生也是随机的,诱变剂并不对已发生突变的基因青睐有加。
用不同剂量的X射线,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条件下处理果蝇,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缪勒的工作表明,在使用剂量的范围内,隐性致死因子并不直接随所吸收的X射线的能量而变化,而是更接近于随能量的平方根变化。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发现蛋白酶可以被结晶制备了结晶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康奈尔大学1887年—1955年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1891年—1987年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1904年—1971年诺思罗普主要研究酶的离析与结晶化问题,首选离析出细菌病毒,确定酶的核蛋白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第一个在实验定制备出胰蛋白酶。
1941年获结晶状白喉抗毒素。
斯坦利主要研究病毒学。
1935年首次获得病毒结晶体,证明病毒是蛋白质的。
1936年从结晶病毒中离析出核酸,还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变种及繁殖进行了大量研究。
20世纪20年代,许多生物化学家认为酶是附着在胶体上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而萨姆纳则相信酶是蛋白质。
斯坦利从1917年开始用刀豆粉为原料,分离提纯其中的脲酶。
1926年他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脲酶活性很强的细小晶体,并经各种试验证明这些细小晶体是蛋白质。
这是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推动了酶学的发展。
1937年他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
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糖原的催化转变过程发现了垂体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胡赛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生物学和实验医学研究所1887年—1971年正常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这对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利用非常重要,特别是脑组织,几乎完全依靠葡萄糖供能进行神经活动,血糖供应不足会使神经功能受损,因此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正常人体内存在着精细的调节血糖来源和去路动态平衡的机制,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是神经系统、激素及组织器官共同调节的结果。
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来合成的。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之间相互协同、相互颉颃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
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DDT对一些节肢动物的高效接触毒性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巴塞尔J. R. Geigy染料制造公司实验室1899年—1965年在化学公司,米勒的工作一是合成新的杀虫剂,从事化学合成研究;二是检查合成新药是否具有杀虫效果,即从事生物学实验。
他发现DDT是其中最有效的杀虫剂。
虽然DDT 的母体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合成了,但其生物活性却是米勒首次发现的。
DDT的合成及其触杀作用的发现,是米勒对人类的贡献。
DDT在防治植物虫害以及人体免遭节肢动物传播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
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在电泳和吸附层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天然状态下的血清蛋白梯塞留斯Arn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瑞典瑞典乌普萨拉大学1902年—1971年梯塞留斯1925—1932年在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电泳方法,用以分离悬浮液中电荷不同的蛋白质成分,并于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
曾到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7年回乌普萨拉大学任生物化学教授,他用电泳法分离了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
1940年研究用吸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间脑调节内脏活动的机能发现了前额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的治疗价值赫斯Walter Rudolf Hess瑞士苏黎世大学1881年—1973年莫尼兹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里斯本大学1874年—1955年赫斯初为眼科医师,后转而研究生理学,对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兴趣。
他用小电极刺激或破坏猫和狗脑的某些特定部位,发现自主功能的中心位于脑底部——延髓、间脑,特别是下丘脑。
他把每一种功能的控制中心定位得极为精确,只要刺激猫下丘脑的某一固定点,就能使猫表现出遇到狗时那样的行为模式。
莫尼兹曾经注意到,在埃及的木乃伊中,不知道为什么,有几具的头盖骨上有洞。
为此,他仔细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是治疗癫痫病留下的痕迹。
另外,有些外伤患者,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不得不切除脑前叶的外侧面。
他发现,这些人手术后比受伤前变得温顺多了。
根据这些事实,莫尼兹对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实施了脑前叶白质切除手术。
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
这种被人们称为“脑白质切除法”的手术曾风行一时。
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和生理作用肯德尔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国罗切斯特梅欧赖希斯坦因TadeusReichstein瑞士巴塞尔大学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国罗切斯特梅欧诊所1896年—1965年诊所1886年—1972年1897年—1996年1930年,一位名叫哈托曼的人患了阿狄森病,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必将衰竭死亡。
医生用牛犊的肾上腺皮质提取液挽救了这位患者的生命。
人们给这种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取名为皮质激素。
肯德尔看到这篇报道后,马上着手进行分离提纯皮质激素的试验。
为了保证提取原料的来源,他与从前工作过的帕克·戴维斯制药公司签订了合同,把该公司用于提取肾上腺素的副肾中的皮质部分留给肯德尔实验室使用。
他们一共用了近3万kg的副肾。
经他分离提纯的皮质激素是一种脂溶性化合物与具有高度亲水性的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他从这种混合物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
他认为,其中化合物质E的皮质激素活性最大。
就在这个时候,瑞士的赖希斯坦因从皮质激素中分离出了26种化合物,并且明确了其中11种化合物的结构,远远领先于肯德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肾上腺皮质提取液曾被用于小型试验,结果发现,该物质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抗氧能力。
于是,美国马上以国家级规模大力开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研究。
由肯德尔博士负责。
尽管在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上输给了瑞士的研究小组,但这次有大制药公司加盟,并且列入了国家级项目,肯德尔下决心一定要取得胜利。
遗憾的是,这次还是让对手抢了先。
不过由于合成步骤复杂,提取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其实用意义并不大。
肯德尔马上又转而研究皮质激素的工业性生产。
在麦尔克制药公司的支援下,他终于制成了900 g肾上腺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