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思想
二、老子宇宙观
• A、虚无。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宗 。(《老子》第四章)
二、老子宇宙观
• B、道是一种恍惚的不确定的不可感觉的最原始 的“无物”。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第二十一章)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 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 •
Hale Waihona Puke 争议• 老子是战国末期人即“晚期说”的有:梁 启超、钱穆、罗根泽、谭戒甫等。 • 当然,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历史上根本就 没有老子其人。持这一看法的孙次舟认为: 老子并无其人,乃庄周后学所捏造。《老 子》书,亦出于庄周后学之手。”是庄子 学派所虚构的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寓言人物。
我的理解
• 赞同“早期”说 • A、相信司马迁的记载。 •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 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 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 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 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 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 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耶?’”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二、老子宇宙观
1、宇宙本原 道先天地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 “无”就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
二、老子宇宙观
• • • • • • “道”的特点: “道”的本义 . (形声。从辵( 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 同本义 [road;way;path]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二、老子宇宙观
• C、有时说“道”是“物”。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第二 十五章)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第二十一章) •
我的理解
• C、既然有《老子》这本书,必然有其作 者。在先秦典籍中,如《庄子》、《荀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及《墨 子》佚文中都不曾怀疑过老子这个人及其 学说。
2、《老子》其书
• 老子》一书的名称起码有六个,即《老 子》、《道德经》、《道经》、《德经》、 《德道经》、《五千言》等
争议
• 认为《老子》一书成于春秋末,确是老子所作的 学者有,如胡适、唐兰、郭沫若、吕思勉、高亨、 詹剑峰、陈鼓应等。 • 《先秦学术概论》中认为:“《老子》书辞义甚 古,又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俱足证其时 代之早。”又在同页注中指出:“全书皆三四言 韵语,间有散句,盖后人所加,与东周时代之散 文,截然不同。一也。书中无男女字,但称牝牡, 足见其时之言语,尚多与后世殊科。二也。” 并 认为《老子》并非南方之学,而是北方之学。
我的理解
• 1973年12月,从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现了帛书 《老子》的两种抄本,世称甲本和乙本。甲本字 体处于篆隶书之间,不避“邦”字讳(汉高祖刘 邦),所以,断其抄写年代当在高帝之前。乙本字 体是隶书即今体,避“邦”字讳,但仍用 “盈”(惠帝)和“恒”(文帝)字,可见其抄写年代 应在高帝时期,当与甲本相隔不远。甲本与乙本 距今都已经两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 《老子》一书的抄本之一。《老子》帛书的发现, 证明了《老子》绝非汉代的作品,至少在秦代之 前就已经流传。
我的理解
• 相隔20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 国楚墓大批竹简, 其中竹简《老子》(郭 店节抄本) 距今2300余年,虽然并非原始 祖本,但却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抄本。不 仅发现诸多不同于通行本的思想言述,值 得学界认真地比较和研究,而且将《老子》 的年代比帛书《老子》往前推进了一百多 年,推翻了老子成书“晚出说”,证明 《老子》的时代起码当在战国中期甚至更 早。
争议
• 断言《老子》一书出自战国之末,以后, 有梁启超、顾颉刚、钱穆、张寿林、张季 同、罗根泽、冯友兰、熊伟、张西堂等学 者撰文,认定《老子》为战国时书。他们 所依据的不外乎是思想源流、时代精神、 语体文风、语言方式、流播方式、学者引 述、民俗习惯等,以此判断其为战国时书。
争议
• 秦汉之间 • 顾颉刚认为。他认为《从吕氏春秋推测老 子之成书年代》一文认为“其书成于《吕 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 • 刘节认为, 《老子》作者是作《淮南子· 修 务训》的作者
老子的哲学思想
魏仕庆 讲授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
1、老子其人
•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1、老子其人
• 《史记》最后曰:“老子隐君子也。老子 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宫; 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 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 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 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 自正。”
争议
• 主张“早期说”即认为老子是春秋末期与 孔子同时而略早于孔子的李耳的有:胡适、 唐兰、郭沫若、黄方刚、马叙伦、高亨、 詹剑峰、陈鼓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