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明礼仪

传统文明礼仪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正德立己礼乐相和国学论道之四月青年吉恩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硕士研究生中华传统礼仪源自礼记以及后来相关记录,可以参考孔子传。

拱手吉礼:阳事为日常礼节,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作揖礼是属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

中国古代揖礼与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古礼法对女子是相对自由的,主要是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肃拜。

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作揖平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隋唐前常礼还有作揖;唐宋之后就皆是万福礼,应是:从拱手礼演化来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胸腹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更加符合我们华夏文明的要求。

“女道万福男作揖。

”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的“万福”不仅表现为口说,而且还配以叉手,形成了女性祝拜之礼。

对此,唐宋以后很多文字记载均可作为佐证。

汉族的“万福”礼是:妇女彼此相见口称“万福”,同时双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半握拳),置于胸腹前,略作鞠躬的姿势。

对于中华礼仪,女士的礼是什么?唐宋之后女童尚有揖礼,从唐宋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千多年,只行万福之礼。

现代改版适合女性的为拱手加鞠躬最为适宜。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三跪九叩之:先秦之前有稽首:多用于上天或祖先,先做一个揖礼,再退一步箭步蹲,两手扶于左腿蹲下跪好,两手抱掌向下,以额触手背停顿一下,两手下按于膝前,头扣于手前,停顿三秒左右起身,如是三拜。

起身时先抬左腿呈箭步,两手合按膝上用力起来;顿首,多用于叩拜父母长辈,就是前面与稽首相同,额头不在手停顿,头扣下去是在手前;空手,多用与同辈,手不额头,手相叠伏下,头停顿于手上即可。

唐宋之后常用空手。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

现代行拱手礼,身体正直,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一至两下;另有庄严的就是拱手礼加鞠躬。

拱手礼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沓或握拳合于胸前。

一般平辈行礼后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此为“平揖”。

揖礼“礼仪之邦”的古风礼节:揖礼与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在向长辈行礼,双手平伸指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更需欠身行礼,此乃“天揖、深揖、上揖”;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揖礼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

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

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原因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施礼;其次卫生:没有身体的接触,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会失礼:不分先后不会有难堪;四是男女通用。

现代人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方式。

如穿我们华夏唐朝繁衍出来各种服装或现代西服等拜年时,最好行拱手鞠躬礼,而不行抱掌的作揖;如穿华夏衣冠的汉服等拜年时,可以行拱手鞠躬礼,或者抱掌的作揖。

一是礼貌,二是反差不大,不会让现代人觉得别扭。

中华至汉代之后以长揖为主,记录于郦生见汉刘邦,长揖目的是起到替代跪拜礼,在于敬重大事。

正式大礼还是天揖或是深揖,抱掌至胸,举手至头,前深鞠躬折揖。

宋明之童子礼:一个长揖,退一步再长揖加下跪空手(不想还礼的就或曰不必了),女童空手为手前后与男童反,上左脚先。

篇二: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将文明礼仪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学习礼仪,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我们是继承者。

北京十四中校长助理田敏讲授的智慧创新与礼仪,那富有激情的演讲,深深感染着我们,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对继承民族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礼仪,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是传播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明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提升,创新礼仪培训与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推广礼仪教育,传授礼仪知识,传播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职责。

北大附中的逯遥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礼仪教学体系,展示了学生学习礼仪的风采,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方向,对礼仪教学和执教能力有很大帮助。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礼仪,规范礼仪,传播礼仪,提高素养,净化风气。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当然,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每时每刻,每事每处,每个环节都应该礼仪、用礼仪,把所学礼仪用得恰到好处,力求做好每件事。

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是讲文明、讲道德的人,这将是我们共同的自豪。

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好自身形象,树好单位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品质人生,从习礼开始。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

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明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三: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古代,就提出了,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大教育家围绕礼仪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和规范,然而它们之中仍存在若干相通和可以互相借鉴的成分。

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见》,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小学中学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

但是对学生开展有意识地礼仪教育方面确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

又如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把小偷小摸当作是好玩,是非不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2、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来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到使像“融四岁,能让梨”的礼仪经典成为历史美谈。

更有甚者,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礼仪更是无所谓。

部分农村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

3、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

在农村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少有考虑,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已严重脱节。

我校将针对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秀州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总课题研究的相关要求,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

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极为广泛。

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礼仪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本课题研究的中华传统礼仪教育是在并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融入其中,使礼仪教育体现传统与时代同步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文明礼仪的习惯。

2、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3、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礼仪风貌得到改善,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使学校教师带头学习、实践中华传统礼仪和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以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文明礼仪教育与学习新“规范”、“守则”,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提高学生礼仪认识。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将进一步营造“学规范,学做人”的宣传,营造教育气氛。

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专题教育活动,专设礼仪教育篇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

2、构建完整的学生文明礼仪要求,使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

学校将根据新《规范》与《守则》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独立的内容提出来,并按“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加于细化,并开展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