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和市场经济(一)
内容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
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
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
(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
(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特征:(1)是权利经济。
(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3)是契约经济。
(4)是竞争经济。
(5)是法制经济。
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
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
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
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
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
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
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
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
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
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
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
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
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
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
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
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
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
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
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
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
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始,应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市场经济起源于商品经济,但又不同于商品经济。
一般地讲,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而市场经济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的。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有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之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具有普遍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是商品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和制度化,或者说它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优胜劣汰规律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体现;主体平等,交换自由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
利益驱动市场的运行,竞争①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市场价格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些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则。
市场经济经历了近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因而要有良好的公共权力体系予以间接干预,就是说要由过去“看不见的手”过渡到现在“看得见的手”。
而间接干预的最佳形式和最基本、最主要形式,就是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
从西方法制史上可以看出,法律产生于商品交换,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兴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它吸收现代市场经济的精华,并把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它同其它现代市场经济一样,实质上法制经济,这是因为:1、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
既要求法律确认权利,保障权利,以要求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范围;更要求法律规定人们行使权力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
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无论是公有制企业或是私有制企业,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独资企业,有享有独立的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并享有按照自身利益,根据市场供求作出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权,同时,对经营结果承担风险和责任。
那么,怎样来维护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主体的独立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呢?只有法律才能担当起这种职责。
3、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交换活动乃至分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
契约本身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也需法律确认和保障。
4、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有市场经济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规则,并由它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
这些规则就是法律。
5、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必然要求开放方式,而且开放的范围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反对地区分割和部门封锁,一方面要求产品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另一方面要求基本政令统一。
因此要求加强涉外经济立法。
6、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的主体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都根据
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在等价基础上进行交换,即不能原价收购,也不能联手抬价,更不能垄断价格。
此外,市场主体可以自愿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不能强买强卖,更不允许欺行霸市。
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和意志自由,就必须有法律。
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
但是,既便确立了完备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法律,仍会出现不遵守法律即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的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就是经济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