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筋瘤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筋瘤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筋瘤诊疗方案
(下肢静脉曲张)
一、概述
筋瘤是以脉筋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根据上述特点,显属浅表静脉病变,筋瘤主要见于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中医病名:筋瘤病;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诊断西医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辨证分型】
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至痰凝筋脉,血行淤滞而成.或因经久站立,筋膜不和,气血流行不畅,阻滞于筋脉络道不通而为病.受重压易破裂,产生感染。

主要包含有:劳倦伤气、寒湿凝筋、气滞血瘀等证候。

1.劳倦伤气
临床表现: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劳倦伤气;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2.寒湿凝筋
临床表现: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寒凝筋脉,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为有寒之象;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为内有寒湿之征。

3.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淡,有瘀点,苔薄,脉细涩。

辨证分析:久站伤筋,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故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色青紫;筋脉阻滞,不通则痛,故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为有瘀之象。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1)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

并发湿疮、臁疮者,参考有关章节治疗。

(2)手术治疗这是治疗筋瘤的根本办法。

凡是有症状的筋瘤,无手术禁忌症者都应手术治疗,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离术。

2.中医治辨证施治
(1)劳倦伤气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柴
胡、当归、陈皮、升麻等。

(2)寒湿凝筋
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方药:暧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枸杞、茯苓、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生姜、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等。

(3)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厚朴、陈皮、元胡、川楝子、木香、鸡血藤、赤白芍、川大黄、白术、三棱、莪术、甘草等。

四、疗效评价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