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的课堂提问及评价

有效的课堂提问及评价

有效的课堂提问及评价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徐兰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手段。

深入研究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诱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构建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1、激发兴趣原则。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

2、科学性原则。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

在授课前,应认真备课,把握知识要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

3、启发思维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

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万不可不着边际地为提问而提问。

4.、难易适度原则。

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适合学生的水平。

问题太易,没有启发作用,也达不到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与思考能力的目的;反之,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引导作用。

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水平。

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知道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5、先易后难原则。

问题的安排应先易后难,有易有难。

所提的问题应从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问题和理解性的问题过渡到创造性的问题和评价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把问题引向深入,做到“常问常新”。

6、适时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

课堂教学的帷幕刚一揭开,教师就必须创设意境,适时提问。

这种提问既有对以前学过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又有对新授知识的启发与引导。

7、鼓励性原则。

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结束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对问题的答案作出明确的结论。

对回答困难者,教师要及时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教师应加以纠正和补充;对学生不能正确回答的或回答完全错误时,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安慰、鼓励,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切忌冷嘲热讽,更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课的手段,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正确的,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者,教师更应该大加鼓励。

8、师生平等原则。

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

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畏惧自己的回答会不会令老师满意,会不会遭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

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的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

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

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的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

9、多样性原则。

对于同样内容的问题,由于学生水平不同,问题的形式也应有些不同。

如:对较好的学生问:Pollution comes in many forms, which forms? 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说:Pollution comes in many forms, including ________ pollution, ________ pollution, _______ pollution, _______ pollution, ________ pollution, etc. 引导他们分别说出air, land, water, noise, environment等词。

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二、课堂问题的种类希顿根据布卢姆对问题的分类法,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由浅入深的五类问题。

现以Take care of the earth为例,分述如下:第一类:记忆问题,又称知识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机械,答案是课文里现成的,学生只要记住所学内容,便可将答案与问题对上号。

如:1. When we say we must take care of the earth, what do we mean?2. Pollution is beginning to do harm to our health, and even to our lives. Is that right? 第二类:理解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加以综述。

答案或是分散在课文里,或是暗含在课文的内容里。

如:1. Is air pollution only kind of pollution?2. 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were mentioned in the text?第三类:应用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新的情况下加以应用。

如:1. Why was the earth polluted when the man first made his fire?2. Why was pollution not so serious many years ago?第四类:创造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分辨,辨明真伪,找出原因,作出创造性的回答。

如:1. Why do we say the rise in population is part of the pollution problem?2. In the writer’s opinion, who have b een polluting the earth?第五类:评价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1. What should we do to take care of the earth?2. Is there any hope that we can get rid of pollution? Why?以上五类问题中,前两类比较简单,属较低级的问题;后三类问题比较复杂,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

学生必须开动脑筋,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类,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这三类问题属于较高级的问题。

但正是这后三类问题最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水平,也最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活用能力。

三、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曾有两位教育家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的反应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做了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选了两组数目相同的学生,一组叫反应组,另一组叫无反应组。

两组教同样的课文,教师用同样的方式提出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仅仅在于:在无反应组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仅消极重复正确答案或在学生答错时给予正确答案,而不作积极的反应;相反在反应组里,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都作出积极的反应:或是加以表扬、鼓励,或是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启发。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组的学生比无反应组的学生进步快,学得好。

这一实验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的反应对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当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总的来说,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的反应。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应加以肯定、表扬。

例如说:Very good./ Well done./ Excellent./ That’s a very good answer.2、对于学生部分正确的回答应首先肯定其正确部分,然后指出不正确部分。

既不应当全盘肯定,也不应当全盘否定。

例如说:The first part of your answer is correct, but ---/ That’s almost right. Can you now---?/ Good, but there’s a small error---3、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切忌讽刺挖苦或厉声指责,也不能消极地给予否定而应作出积极的反应。

鼓励其所做的努力,表扬其敢于回答的精神,然后再启发他作出正确回答。

4、有时,学生作出不同的回答而各有其道理,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应肯定双方合理的部分使争论适可而止,并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5、有时学生的回答出于教师预料之外,一时无法判断其正确与否,教师应实事求是对学生说明,下次再给予答复。

教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仅不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相反,会得到学生更多的信赖和尊敬。

总之,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更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装饰。

我们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应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问题的精心设计;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