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主要港口排名及简介(7强)摘要:亚洲主要港口排名如下:1、新加坡港;2、日本的神户港;3、日本的横滨港;4、日本的大阪港;5、韩国的釜山港;6、中国的高雄港;7、中国的上海港。
1、新加坡港新加坡港地处新加坡岛南端。
该岛东西长42千米,南北宽22.5千米,既是新加坡的首都,也是天然良港。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港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世界航运业的繁荣和马六甲海峡航运的繁忙,新加坡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加坡港内有3.4千米的码头群,能同时容纳30多艘巨轮停靠。
从新加坡港起航,有200多条航线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
新加坡港的管理非常现代化,采用的是最新的电子技术和机械。
新加坡港每周7天工作,每天24小时连续作业,港口年吞吐量超亿吨,其中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量每年有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也占有较大比重。
新加坡港有6个港区,位于岛北岸仅有森巴旺码头区,其余5个港区位于岛的南岸,即裕廊港区、帕西班让港区、克佩耳港区、丹绒帕嘎集装箱码头区和特洛克亚逸港区。
泊位总长1.35万米,其中10米以上深水泊位约1万米。
码头装卸设施齐全,在锚地可进行货物倒载作业。
在帕西班让港区和特洛克亚逸港区有专门的倒载驳船码头。
港口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管理水平先进。
预计200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准箱(TEU),居世界各港之首。
2、日本的神户港神户港口始建于公元8世纪,20世纪60年代后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商业海港之一。
提到神户,人们通常津津乐道的是神户港之外人工填海的壮举。
关西国际机场完全是以人工填海构筑完成,在海中凸出,形如孤岛,其超现实的建筑外形如机翼轻飘状,与美丽的神户港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神户是日木第一大港。
港口共分六个区域,第一、第二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被五个防波堤隔开。
该港面积5 668万平方米,现有231个泊位。
有货棚29栋,面积28万平方米,场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
驳船959艘,港口作业船46艘,集装箱装卸塔桥21台。
神户港在1995年的大地震灾难中损失严重,许多港口的设施受到了摧毁,更为严重的是大地震的灾难影响了许多日本人对恢复神户的“东方第一大港的信心”。
3、日本的横滨港横滨市面临太平洋,大致位于日本列岛中央、东京湾西岸。
横滨港在市区东面。
这里海岸线异常曲折,港湾深人内地约5千米,水深港阔,很少受太平洋风浪的影响。
它的北、西、南3面丘陵环绕,东面有深水航道通向太平洋,是日本著名的天然良港之一。
横滨港以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关东地区为腹地,是关东地区的海上门户,横滨港已发展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横滨港进行了多次改造和扩建。
目前,已形成北起鹤见,南至金泽的庞大港区。
港内水域面积达7.5平方千米,港区中部是商港区,以新港为中心,包括瑞穗、山内、大栈桥、山下和出田等大型码头十几个,共计91个泊位,水深一般为5---12米,可停靠5万吨级的货轮。
港口南北两侧,主要是工业专用码头,共有44个泊位,水深为8^-20米,最大的可停靠15万吨级的大型散装货船。
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本牧码头,全长5 435米,有泊位26个,可同时停靠24艘货船和7艘集装箱船。
横滨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设备,不仅港区内的导航设备先进,且货物装卸实现了机械化。
目前,横滨港每年约有8-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一般在1. 1亿一1.3亿吨左右,贸易额居日本首位。
横滨是日本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已同世界13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港口有经贸往来。
横滨港的突出特色是以输出业务为主,出口额占全港贸易总额的75写以上。
它不仅输出本地生产的工业品,且输出整个京滨工业带生产的工业品。
东京和川崎虽然也是港口,但大多数工业制成品都在横滨港输出。
横滨港进口的物品主要是工业原料和燃料。
4、日本的大阪港日本著名的港口城市大阪,地处本州岛西南部大阪湾畔,市区主体部分建在淀川和大和川三角洲地带。
现在的大阪港,拥有供外贸使用的泊位63个,内贸使用的泊位97个,另有私人泊位33个。
大阪港以输出钢铁、民用电器、电子设备等机械类为主,约占60%,主要输往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输人多为铁矿石、原木、金属和煤,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中国直接进口。
大阪港与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的412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全港对外贸易额约占日本的1/100。
今日大阪港经改造、扩建,已跻身于日本和世界名港之列。
大阪港导航设施完善,货物装卸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港区内专用码头多,如集装箱码头、滚装船码头、重量货物码头等。
其中,设置于南港西侧的重量货物码头,是高效率装卸大型成套设备、大容积超重量集装箱的公共码头,现已成为拥有3个专用泊位、12公顷货物堆场和17公顷其他有关场地的大型作业区。
而设置于南港东侧的集装箱码头,现有5个泊位,拥有高效率的装卸设备,每月接纳集装箱船110艘次左右,而且大多是新式的全集装箱船。
其他专用码头还有食品码头、化工产品码头和班轮码头等。
地处大阪南港南侧的食品专用码头拥有3个深水泊位,集散货物场地达3万平方米,码头背后耸立着6座大型冷藏仓库,总共有11万吨的冷藏能力。
地处大阪港区西侧的化工产品码头,以海水和林地同别的码头区隔开,有装备完善的防灾设施,能够安全而高效率地装卸各种不同性质的化工原料和产品。
在化工产品码头南侧,设有班轮码头,拥有7个泊位,水深10米,可同时停靠7艘1.5万吨级船舶。
为了确保日本和一些主要外贸国家间海上运输和装卸货物的便利,大阪港还专门为每一个定期航班国家的船只设置各自的“优先码头”,并可以受到航路优先待遇。
其中,中日海运航线的优先码头,位于港口大桥的西北侧。
5、韩国的釜山港釜山以具有异国情调的海岸休养地驰名,这里具备各种浪漫、奇特的旅游休闲设施。
在釜山邻近地区,有数不胜数的古寺名刹、海水浴场、温泉等。
作为港口,釜山则是一个后起之秀。
20世纪初,随着釜山至汉城铁路的开通,釜山港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下半叶韩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之后,釜山从众多的港口中脱颖而出,2001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
釜山是韩国南端的门户,是韩国最大的国际港口城市。
釜山对韩国国内集装箱货物的处理比率高达90%。
釜山在近代和现代因为与日本、俄罗斯以及太平洋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日益增加的原因,这一港口城市发展迅猛,现在已经成为韩国第二大城市。
目前,釜山神仙台集装箱码头有4个泊位,水深15米。
吞吐能力120万吨。
鉴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东北亚物流量将大幅度增加,韩国政府已经决定投资2 889亿韩元(约合2.26亿美元)开发釜山新港,计划将釜山新港于2006年前建设成3个泊位、5万吨级规模的港口,把它建设成东北亚枢纽港。
6、中国的高雄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高雄和高雄港的印象是重叠的,高雄就是高雄港,高雄港之声名远扬于此可见一斑。
作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中国台湾地区的高雄港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一个条形半岛由岸边呈半环状伸到海中,如同人将一支手臂环护在胸前,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挡住了奔涌的海浪。
半岛和海岸之间形成了一道18千米长、百余米宽的水道,大大小小的船舶在这里进出、装卸。
高雄港以高雄灯塔为界,分成内港和外港;东为内港,西为外港。
内港航道平均水深8米,宽为135米一183米;外港有两条长堤延伸到大海之中,各长约930米,像长臂怀抱着港域,水深约为20米~30米。
全港现有码头98座,其中58座为深水码头,18座为集装箱码头,码头岸线总长为12 900多米。
每年进出港口的大小船舶达万艘以上,航线遍布三大洋,通达五大洲。
高雄是中国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商业港口,也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集装箱港口,中国台湾地区70%以上的集装箱装卸量及60%以上的货物装卸量在高雄港作业,是中国台湾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首要门户和区域货物之转运中心。
高雄给人的感觉,一直是燃烧着青春活力的象征,传递着海洋城市的风情。
市区里摩天大楼现代感十足,而平静的港湾则静静散发着海洋文化的气度。
1952年,高雄的港口吞吐量仅为150多万吨;1978年,吞吐量上升到5 310万吨;到了1995年,吞吐量则达4亿吨。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248万个标准箱,超过美国纽约港,仅次于鹿特丹港和中国香港港,连续8年居世界第三位,但是2001年已被韩国釜山超过。
7、中国的上海港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港口,上海港进人“世界十大港口”的历史纪录已经有近4年时间了。
上海港的吞吐量,近几年一直以每年20写的增长幅度令世人关注。
2002年全年的吞吐量达到861万标准集装箱。
2003年的吞吐量已超过1 000万标准箱。
这标志着上海口岸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超过2002年排位第三的韩国釜山港。
洋山深水港建成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凸现。
上海港现有码头泊位321个,其中公用码头泊位134个。
码头泊位中,集装箱专用泊位共19个,配置岸边集装箱起重机35台,集装箱年吞吐量能力400万标准箱。
目前,上海港已开辟通达世界各地区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7条,国内沿海、长江集装箱航线4条,80多家国内外船公司投人这些航线的营运,从上海港始发的国际国内航班每月达100多班次。
200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8 200万吨,超过了荷兰的鹿特丹港(35 500万吨),货物吞吐量在世界港口中排到第2位。
上海港近年来货物吞吐量占中国内地沿海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近1/5,集装箱吞吐量占中国内地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的约1/40。
近年来,上海港集中力量在外高桥港区建设新的集装箱码头,加快提升集装箱码头能力。
外高桥港区分4期工程建设。
外高桥一期、二期码头共6个集装箱泊位,码头岸线长1 800米,集装箱堆场面积56万平方米,年吞吐能力150万标准箱,2000年实际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4万标准箱,外高桥三期工程2个集装箱泊位、四期工程4个集装箱泊位已在2001年建成。
外高桥港区现已拥有12个集装箱专用泊位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区,年吞吐量能力接近400万标准箱,占全港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的60%以上。
外高桥集装箱码头配置先进的集主动装箱专用机械设施和操作管理系统,满足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舶靠泊作业需要。
为适应集装箱运输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解决上海港受长江口航道水深限制、缺乏深水港区的发展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已在近期开工建设。
建设中的洋山深水港区位于长江口南侧与杭州湾的交汇处,具备建设15米水深集装箱码头的良好条件,规划一期工程建设5个集装箱泊位,吞吐能力为220万标准箱,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工程还包括跨海大桥等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