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人教版初中一年级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科学人教版初中一年级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力的存在》是《科学》(浙江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一些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动手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
1.磁铁、钢球、铁片、回行针、气球、细线、橡皮筋、矿泉水瓶、弹簧、乒乓球(若干,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2.毛细管、900毫升的大号墨水瓶一个(用于微小形变的实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录象:NBA篮球比赛精彩片段
问:篮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是什么力量使篮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
播放录象:大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和沙尘飞扬等现象。

从中归纳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

(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

)为了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电脑投影显示:“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如:⑴手指挤压气球,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⑶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展示:跳板、撑杆、弓等物体正在发生形变的图片。

师:观察并回答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四,工厂里车床压扁,弄断金属的录象,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金属餐具等是怎么制造的。

进一步加深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总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吗?
探究实验二:用力挤压玻璃会发生什么变化?能看出玻璃形变吗?
学生探讨,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引导。

建立假设:可能是玻璃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观察。

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

设计思路:V=sh △V=s△h
实验操作:取一900毫升扁玻璃瓶,灌满红色水,将一细管插入橡皮塞,再将橡皮塞紧紧塞住墨水瓶口。

由于毛细现象,毛细管中显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

(上课前由教师提前准备)
有一学生代表,上讲台实验操作:用手指捏瓶前后侧面,发生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毛细管中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

师:是否由热胀冷缩引起?引导学生思考。

进一步设计实验:
用手指捏瓶左右侧面,微小形变,使容积变大,红色液面明显下降。

三、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究活动二,拍乒乓球,气球。

观察五,足球录象,
观察六,起跑的录象,学生思考:发生了那些变化?什么原因?
图片:甲小车速度改变,做直线运动;乙小车速度不改变,做曲线运动。

让学生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原因是什么?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
活动:给你一个钢球,一块磁铁,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应向学生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探究后交流结论:
a.钢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钢球运动由慢变快
c.钢球运动由快变慢
d.钢球运动变为静止
e.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提示学生:在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上放一块磁铁进行观察)。

再播放磁铁吸引钢球的录象,弥补一些学生实验失败的缺陷,同时进一步巩固上述所学。

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总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的。

四、力的相互性
引入,滑板运动录象,体会力的相互性。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探究: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是否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探究活动三
1、教材中的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
试猜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2、用2只气球分别按以上方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教材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
3、讨论交流: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4、组内讨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弹簧做实验,说明同样的道理?写出实验步骤:
A、;
B、;
C、。

5、根据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6、汇报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师:举例日常生活中,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讨论。

游泳,划船,两车向撞等等,用图片,录象等方式展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五、问题讨论:水母,墨鱼前进的动力来自哪里?
学生讨论,再用录象说明。

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录象,思考火箭升空的动力来自哪里?
结论:火箭内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射出燃气,火箭对燃气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燃气对火箭有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火箭上升。

六.小结
七.作业: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预习制作水火箭。

(播放上届学生发射水火箭的录象,引起学生做水火箭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见小结)
【教学后计】
设计理念: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

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

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人人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的地位。

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心由知识向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当学生探究出结论后,能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并重,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把所学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践与创造。

4、回想授课全过程,学生举例时提的大多是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即人和物体之间的力,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缺少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今后应注重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5.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应把握好度。

6.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