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教师到教育家(连载)

从教师到教育家(连载)

从教师到教育家(连载)
第二章风正一帆悬
8.“平民”校长
[开篇寄语]:
是领飞的雁,是断后的兵,是强劲一个团队的主心骨,是学问讲台与道德高地的雕塑——中国的校长啊,都该像洪宗礼这样走,走出一位大教师的人生轨迹。

(1)
在改革初期气势如虹的1983年5月,洪宗礼被提升为泰州中学分管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

偌大的省属中学只有两名校长。

校长潘家汉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为人宽厚,处事冷静,宏观高远,微观精细,在洪宗礼眼里,“是我一生遇到过的第一位具有博大胸怀、善于容人的领导。

”他主动担当了许许多多行政要务,给洪宗礼抓业务搞教改留下足够的时空。

这样,一个宽厚仁者,一个拼命三郎,两人成了珠联璧合、佳偶
天成的一对搭档。

他俩携手到1998年潘校长退休,前后密切合作了15个春秋。

而洪宗礼因教改、科研的重大课题尚未完成,一直干到2004年10月,才以中国校长少见的67岁高龄,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

2008年春,72岁的洪宗礼仍任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

“校长不是官!”洪宗礼一向这么说,这么想。

尽管在官本位的中国,各级公务员、几乎所有行当的掌门人都比照官员定级,但洪宗礼却坚定地认为,校长,只是把一所学校挑到肩上的首席责任人。

当时国之基础教育,正从教育资源匮乏期向扩张期的转变期间,校长的工作既管前线,又管后勤;既管校内,又管校外,真所谓千头万绪:吃喝拉撒睡,生死病老退,德智体美劳,党政工团队,上下左右跑,东西南北会。

诚如天津老教育家韦力笑着对笔者说,外界似乎要求校长三头六臂,八面玲珑;校长自己则须约束自己两袖清风,一肩明月。

在特定的教育发展历史时空里,因校长特定的角色多型性、触角多方性、工作多样性,绘出了“平民校长”洪宗礼许多特殊的人生故事。

(2)
洪宗礼心中的目标是“平民”校长。

平民者,百姓也。

平民校长就是不沾染一点儿官气、不脱离每一名教职工的领头人。

他仅仅是泰中教师团队中的普通一兵吗?不!
他是教师之友。

他的办公桌就在教师的办公室里。

他每一天都和教师们一样走进教室上课。

他认为,一个教师如果离开讲台,就如安泰离开大地,终将一事无成。

每逢年节,他总是躬身前往,到每一个教师家探望拜年,面对面地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解决各家的难题。

作为大朋友,他一堂堂地听年轻教师的课,从早上第一节听到下午第六节,从周一听到周六,从教室听到运动场,从文、史、地听到数、理、化。

他特别注意多学一点,多懂一点,了解各学科的本质规律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听课后,他打开听课笔录,温声细语地与老师谈课。

时为年轻教师的王铁源回忆说:“洪宗礼老师听课特别多,他尤其喜欢听我的课。

我问他‘你干吗偏爱听课?’他说‘我通过听课,看你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材是否适合学生,课堂教学是原点,是出发点啊!’每逢听完课,他总能提出自己改进教学的真知灼见。

年轻教师就是这样一步步提升起来的!”
作为年龄相仿的朋友,洪宗礼极为尊重中年教师,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

他还是教师之首。

他一次次上大型观摩课,给老师们的教改引路,供老师们当靶子研究,让老师们洞明现代课堂的格局和课堂的理想境界。

洪宗礼带头抓教研,探索教与学、讲与练、静与动、知与行、
道与文等一个个难题,一次突破占领一座屹立的山峰,无数突破崛起一个庞大的高原。

洪宗礼还带头践行教师的规范和学校的规定。

要求老师做的,他总是第一个做到并做得尽量好。

久而久之,在老师们眼里,他是一杆旗,这杆旗成了泰州中学教师群体的标志和骄傲。

但有一件事不能不提。

此事对洪宗礼特别重要,影响特别深远。

这就是1984年全省首批评特级教师。

洪宗礼的教绩骄人,著述亦丰,但年龄在报审者中最小。

当时指导思想又偏旧,提出天平要向功劳卓著的老教师倾斜,“小的”要让“老的”。

还有一条不成文的心照不宣的地域条件,苏南是文化发达地区,从宽;苏北则是文化贫瘠地区,从严。

于是,洪宗礼成了最具争议的人物。

推一下,他当毫无抱怨地下到普通教师的群体里;拉一把,又为极有希望大展宏图的他垫起了抬高脚跟的一块基石。

在评审组一次次反复中,他在评选筛子里被筛来筛去,命运的压轴板还是跷起了他,评委们最终让他早几年奔驰起来,这也为未来的中国语文大家的闪亮登场,及早地亮起了绿灯。

这件事给了他莫大的荣誉,更提升了他的内涵和襟怀。

从此以后,他更多了几分宽容。

对老师业务上从严,生活上却尽量从宽,评职称就高不就低。

早晋上一级,就可能早激活一个人,早开发一个大写的人生。

他常常这么想,自己本来就是一名教师,无非比别人多了一些机遇罢了。

(3)
洪宗礼有一双对学子欣赏的眼睛,更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心。

在他的眼睛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和校长胸前一枚闪闪发光的奖章。

在他心之天平上,每一个学生,都像一座大山高耸入云。

一个也不能放弃!对于一个家庭,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希望;对于国家民族,孩子是百分之百的未来。

洪宗礼正是怀揣这样的信念,在全校大会上提出:面向全体同学,必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他坚定地认为:“后进生不是天生后进,不是处处后进,不会永远后进。

”他激动地说:“一名好校长必须爱每一名老师,不爱每一名老师的校长绝不是好校长!一名好老师必须爱每一名学生,不爱每一名学生的老师绝不是好老师!”在一所省级重点中学,面对普遍大拼大比高考升学率的潮流,这些话语几等于天籁妙音、教坛绝唱。

学生张蛇宝,绰号扒地草。

是刚上高三年级的最后一名学生。

他基础差,起点低,又不肯钻研,学不进去,渐渐地,他甘心居后,自己对自己没信心了,各科老师也对他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洪宗礼在大会讲话中从张蛇宝说起:“张蛇宝是个宝,不是扒地草,我相信他,只要把他的上进心激醒激活,他一定会学好,真正成为泰中的一块宝!”
会下,他亲自找张蛇宝细细谈心,他觉得补课先补心,心态自信了比什么都重要。

他给他讲一个个后进生“速成”先进生的例子,讲补习旧知识与学会新知识的方法,鼓励他抓紧高三的每一天的每一
节课、每一分钟,就准会有突破的喜悦和高考的凯旋。

张蛇宝激动了,他的眼睛里溅起火星,他的两手也下意识地攥紧拳头。

洪宗礼又请来各科老师为他会诊,各有分工地给他补习吃偏饭。

洪宗礼为他补语文课,每次都从他的实际出发,让他感到有所得有进展有收效。

信心一点点见长,成绩一科科变强,像和面发酵了一样,张蛇宝信心大增,学业也终于赶上来了。

他以高考神变的超越,真的从一片碎石摇身一变成了一块宝玉!
对于一所社会瞩目的重点中学,没有成绩,过不去今天;光有成绩,过不去明天。

洪宗礼和潘家汉校长提出一个折中办法,就是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更要马儿吃定量的草。

要升学率,又必须按教育规律抓升学率。

规律是什么?洪宗礼的解释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学得主动,教得灵活。

1986年秋,洪宗礼任高二五班语文课。

班上有一名“跛腿”的偏才叫唐卫华。

他各门功课学得都不怎么强,唯独作文鹤立鸡群。

周日里,他整天在市图书馆里读书、看杂志,尤其喜欢读小说,写小说,常常写入了迷。

洪宗礼觉察到该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专长,极善于编织意识流的故事,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并能娴熟地运用西方意识流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撞、个性的叛逆和张扬,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