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牧子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4岁女孩通过一封封不寻常的来信,从而认知哲学,将谜团一样的世界横陈在我们眼前的故事。

神秘导师如父亲般细细引导女孩思索由来已久的难题,唤醒少女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小说谈论的是哲学,这个并不是我所喜欢的话题,在我的印象里这些会是一大堆枯燥的大道理,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但《苏菲的世界》是真的从一个小女生的理解层面写成的小说,以小见大的问题抛出“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水能变成酒吗?”,我们总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再比对苏菲和信封的理解,一个问题三个角度的回答,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带来思想的升华。

作者以不寻常的信封吸引苏菲,使她一点点步入哲学的殿堂,对信封的疑惑产生的好奇又支撑苏菲日日等待着未知的哲学教程。

这也恰恰是我们读者所被吸引的地方,一开始会浅读,之后会感到无力继续,但信封的来源,明信片的印记却时刻激励我们去探索发现从而也将这哲学道理默默吸收。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个观点很触动我。

要知道随着时间时代的消逝更替,越来越多的人拘于现成的答案,过度的相信先辈的积累,让我们失去了怀疑的心,从而迷失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碌碌无为拘于现状。

婴儿的好奇心毋庸置疑,每一件事物对这些降临人间的天使都很稀奇,他们迫切的去触摸去舔舐去品味。

但当他们慢慢成长时,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地球是圆的,月亮不会发光。

小孩子们失去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好奇心也在这理所当然中消磨。

地球是方的,月亮晚上会发光,这些看似滑稽却源自内心好奇探索的事例越来越少,一成不变的定理围绕我们的生活,一次错了,父母会根据习惯,同学会根据习惯一次次告诉你什么是事实,在这理所当然中我们会失去最珍贵的好奇心,流于世俗,不再具备自己独特的想法。

所以开篇的这几段讲述还是触动内心的,决定读读这本书,纪念一下曾经的那份懵懂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当然,除了开头触动心弦的一段文字外,小说的情节还是吸引人的,我们会像苏菲一样想知道是谁寄来的信,少校,席德的来历,紧凑的剧情深入人心,每一环扣得都很细腻,每当苏菲有所发现时,少校总能先人一步,其实蛮挠人心的。

当然了,最后苏菲,艾伯特和少校,席德的平行世界相交,这好比周庄梦蝶一样,是周庄梦蝶还是蝶梦周庄,总之引人入胜是绝对的。

所以,毋庸置疑的是《苏菲的世界》是一篇值得慢慢品味的哲学故事书,不能简单的用哲学来概括,这是一本通过故事来讲述的哲学书,更是一部教育小孩大人的启蒙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