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纲要求】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5.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知识点总结】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3、区域差异(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要素日本英国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端,东临太平洋亚欧大陆西端,西临大西洋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

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覆盖率高,类型多样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瀑布峡谷,不利于航行,但水利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其布局高兴技术产业为主,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岸(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区域差异: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为主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鼠、熊猫、梅花鹿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羊等动物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高寒牧业、河谷农业人口稠密较少很少城市众多较少很少4、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由紧张走向协调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注意: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自然原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治理措施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合理的土地轮荒耕作制度,广种薄收,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破坏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露天开矿等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对矿区实行土地复垦利用破坏植被农垦、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植树种草,恢复生态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4.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发展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①黑土被开垦后,引起土壤冲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黄淮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南方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质裸露,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溢伐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西北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①脆弱的地理环境②土质疏松、垂直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考点三区域能源的开发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综合比较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适中,交通较生产 结构 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机械、电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三条存在 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实现扩大煤炭并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考点四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方案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西线工程路 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航运河输水到 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 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 北京 、天津。

从 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中游 水源 区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供水 淮河下游地区; 山东黄河下游地海河平原;京津 地区;黄河 下游 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和华北区 区; 海河流域 地区评 价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 较小;水量大;前期投资少、工期短,可自流供水;水源稳定;水质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 自流 供水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梯级抽水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需挖 渠道;工程量较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 西北地区 、 华北 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最大2. 南水北调的影响积极意义(供水区) 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水源区径流量减少 工程沿线地区 水质(东线)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可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河口地区盐度升,可能引起长江泥沙给江淮沿地下水位升高,位于长江下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产生经济效益600-800亿元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影响长江下游水质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3.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工原因 主要线路 效益 西电 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环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西气 东东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不合轮南输往上海 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将西部南水 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经西线:西南诸河上游至黄河上促进北部经济发展;改善生晋煤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地大秦线、神黄线、太焦一焦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考点五 河流的综合开发 长江上游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 范围 长江源头至宜宜昌至湖口 湖口至长江人主要地青藏高原、横断江南丘陵、江汉长江三角洲、下经济中重庆 武汉 上海 资源优水能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尤其平原地形,气候社会经济优势 实施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开发、整水能资源的开防治长江水患,综合治理环境存在的自然灾害频繁、洪水灾害 水体和大气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搞好分洪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考点六 商品农业区的开发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 生产条件具体表现影 响自然条件耕地广阔且集中连片分布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土地资源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宜农荒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气候条件气候适宜,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热量南北差异大,降水东西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但作物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为发展森林工业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草场资源现有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多为森林草甸草原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渔业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大;有许多淡水湖泊和水库水产资源丰富,淡水渔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社会 经济 条件 工业基础 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运输 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便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历史 较晚,人口密度较小使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比较多,农业经营规模大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农业生主要分布地主要产品类型 布局的主要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林业和特产区 大小兴安岭和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西部高原、松马、牛、羊 西部高原,地2. 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发展方向与重点 农业区域 存在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