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是基于乌市建立三维社会管理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实现在三维环境下对社会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查询分析,并能实现独立查询实时监控,对社会管理实现三维动态监测,特别是在社会应急预案的制定中能够实现快速定位,以便做出最快的回应。
主要任务是做数据库,建立三维模型,能够反映现实情况下的建筑环境并在模型中能够查询属性,进行量算,获取想要的信息。
具体的包括外业数字测图、三维建模、数据转换、外业属性调查、属性表挂接、模型实验可行性分析。
鉴于三维模型本身的数据量就较大,因此在实验中应尽量在保证模型真实的情况下减小数据量,可以用外业部件数据代替路灯、树木以及井盖等以此来保证运行速度。
将所有的实体分成几大类:学校、医院、市政、交通、小区、独立建筑等。
每一类可用一种贴图进行显示,查询时实现查询高亮显示。
实验环境:sketchup +ArcGIS(主要是Arcscene)+Photoshop
实验步骤:
第一、根据外业测量的CAD图形,对其进行清理分区。
注意的问题:删除重复实体、清理未使用的图层(命令purge)、删除带有高程的线段、绘制断开的闭合体,以便导入到后期软件时方便建模。
第二、将CAD图形导入到ArcGIS中建立shp格式文件。
Toolbox—conversion tools—to geodatabase—import from CAD
然后再将其geodatabase中的area要素转换成shpe文件定坐标
Toolbox—conversion tools—to shapefile—features class to shapefile即可
第三、将shp图形导入Sktchup软件中进行建模。
需要用到sktchup esri插件,具体安装略去。
主要是进行坐标定位。
然后直接建模贴图。
注意的问题:
①二者的单位应设置一致,分别在CAD中的选项设置单位为米,导入到sketchup中时在导入对话框中设置单位为米,选择面一致即可导入,最后在软件中设置单位。
②建立模型时,参照CASS图形以及注记信息进行建模。
先将线连接成面,遇到被打断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构不成面的可检查是否有交叉的线或点。
③构建模型时,若分层可拉起一层后按ctrl键,然后再向上拉起所要的高度,在此次建模中对于一般建模可直接按每层3米的高度一次建模。
④问题是在起初建模时没考虑到模型转换时的问题,直接将大片的建筑物、绿地、道路以及其它模型全部未分层,这导致了后来转换时出现的麻烦问题。
解决方法:将各个独立的实体分别进行群组,然后导入到ArcGIS数据库中。
经验:建模时分层建立,然后将每个实体直接进行群组,这样就避免了这种麻烦的事情。
⑤贴图问题,本次试验是用的3dmax的素材库,其实Sktchup本身也有自己的模型库和材质库,可以考虑在接下来的具体项目中应用
这些,也可以利用它本身的材质生成器做素材库。
另外实际纹理应在PS中进行处理后使用,以保证其真实性。
第四、数据转换。
本次试验是基于sketchup与ArcGIS软件进行数据交互。
过程:
(1)首先在Arccatalog新建New Personal Geodatabase.mdb 在个人数据库中新建各个要素类别,坐标系选择部件坐标系。
要素分类以及属性表制作
(2)将sketchup中做好的群组直接分类导入到新建的数据库中按类导入,这样就能解决导入时繁琐的工作量问题,大大提高了效率。
转换时选中要转换导出的组件,然后导出到数据库中,此时不需要考虑贴图模型库大小的问题(前提是将没用到的材质模型进行清除),另外分层建模时就不用考虑最后还要把CAD转换过来的线条删除,当然在shapefile文件导出的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目前实验能实现的就到这一步,出现的问题,软件的兼容性、贴图缺失
想法:
A、进行模型转换时曾想过将模型挨个导出,采取的方法是删
除该实体周围的模型,此时出现的问题是材质库还是包含了所有的材质,导致数据量较大,导出时特别耗时还容易死机,浪费时间。
解决办法:按照(2)步骤解决
可问题是ArcMAp转换到skp中时会丢失一些块,这部分就要利用CAD图形进行补绘,确定坐标信息会有些偏差。
B、贴图缺失可能是软件兼容性,另外还有就是可能是材质模型与Arcscene建立的模型没在一个目录下导致的,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第五、部件数据
部件数据的三维符号化,叠加到ArcScene中查看。
第六、属性具体分类表,与需求链接,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第七、可行性分析
主要是数据量大,能否运行的问题。
可通过二次开发进行实现。
三维符号的制作如路灯、井盖都可以采取三维模型
注意事项:在sketchup模型导入到arcsence中时一定要分图层建模,然后每个模型进行群组后分层导出到相应的数据库中。
此时为减小数据量建模不需要太精细,而且可以不要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