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
一点,以往传统教学,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
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
但,学习数学的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
创新。
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数学的抽象和严密,
几乎让人感觉到,数学就是这么呆板吧。
因此,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
一环,实在是必要的。
结合我数学教学工作的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加强双基的教学。
数学并不神秘,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围绕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教学,切实让学生成为课
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如:两个居民小区在公路的两旁,现拟在公路边上建一超市,问建在公路何处能使超市到两小区
的距离和最短?若两个居民小区在公路的同旁,(1)问建在公路何处能使超市到两小区的
距离和最短?(2)问建在公路何处能使超市到两小区的距离相等?
2、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
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
在教“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为了从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
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表:
甲:5.7 5.8 5.6 5.8 5.6 5.5 5.9 6.0 5.7 5.4
乙:5.9 5.5 5.7 5.8 5.7 5.6 5.8 5.6 5.7 5.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3、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究
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
知欲。
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
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
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实践中,培养观
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4、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
生不断探究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究、去发现,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己知点
P(x,y)是圆(x-3)2+(y-4)2=1上的点,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本题如直接利用点在圆上的性质,解决较繁琐,若能打破常规,作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
/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求(y+1)/(x+2)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则对求y/x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究、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