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独生子女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独生子女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迈入老年。

能否妥善解决这些父母的养老问题,对今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至关重要,也关系到我国能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境
我国目前养老形式主要是家庭和社会养老,面对“银发浪潮”,这两种模式都露出了不足:
家庭模式转变,家庭养老存在困难。

大量的“421”家庭和“空巢”家庭的出现,使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减退。

“421”家庭具有小型化、核心化的特点,在这种“三明治”式的家庭关系中,作为核心的夫妻2人,不仅要满足家庭成员的基础物资生活需要,还要为年迈的4位老人提供医疗保障,为年幼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这无疑是很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于家庭养老,除了经济上的负担,老人的精神需求也难以满足。

在有些家庭中,即使老人有自己的收入或医疗保障,但子女在精力上也难以应付,致使父母出于“空巢”状态。

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缺陷。

我国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短缺。

社会养老服务站的建立需要建设场地、提供设施以及
支付相应的人员工资等经费,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经费往往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社会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美满幸福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在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处于起步阶段,在社会养老模式下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针对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不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即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家庭与社区相互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承担越来越重的养老压力。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法规政策建设,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基本的养老金和养老保险两个方面,目前我国老人退休时领到的养老金仅有社会平均收入的30%-40%,当老年人体弱多病时,这些养老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另外,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非常狭窄,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覆盖面小、共济性差、筹资方式单一、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

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基本养老保险在城镇地区的普及。

对于农村地区,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推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各级政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不同的政
策,减轻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

另外,还可出台其他政策制度来实现养老保险,在此可参考德国政府的做法。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项特殊政策——“储存时间”制度,在公民年满18岁后,要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

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者可以累计服务时间,换取年老后自己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

这种制度,既可以缓解现行的养老压力,又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提供养老保障,非常有借鉴意义。

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养老资金。

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老年人,履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国家应妥善解决养老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趋势,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提高退休金和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基金,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投入,并将政府部门举办的有条件的养老将其服务范围拓展到所在的周边的社区。

增加养老基金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减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压力。

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与鼓励社会和民间资金在社区建立正式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养老服务。

推迟退休年龄,延长老龄化过渡期。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低于65岁,这个“未老先退”的庞大群体,在他们还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就加入到了需要他人养老的行列,虽然可能给年轻人“空出就业位置”,但同时也加重社会其他就业人员的负担。

并且,老职工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劳动经验和工作能力,
过早地退休也不利于他们技能的充分发挥。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从我国目前的人口健康水平来看,适当的提高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家庭养老负担及减轻社保资金方面的问题。

(二)加强社区养老的依托能力
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产业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业较为单一,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走产业化道路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行业。

在现有的饮食服务、保健娱乐、医疗服务等提供生活照顾项目的基础上,针对“421”家庭、“空巢”家庭的精神慰藉需求,可以增加老年谈心站、心理咨询中心、婚姻介绍所等服务项目,建立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服务机构。

还可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提供不同档次、不同收费服务标准的服务,提供服务上门、定点进行家务整理、生活料理和生病看护等多种服务形式,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建立照看老人的“邻里守望”制度。

对于居住在城镇地区的老年人或经济发展较高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社区养老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在一些没有社区服务的地区,可以在其居住的区域建立“邻里守望”制度。

对子女不在身边或子女没有精力照顾的情况下,周边的邻居可以对其进行照看,其子女可以对提供帮助的邻里给予一定的补偿。

在城市这种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得到妥善的照顾,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消除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冷漠症”。

在农村地区,街坊邻居彼此都很熟悉,更有利于邻里守望制度的实行。

(三)巩固家庭养老制度的主题地位
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提供扶助政策。

对独生子女家庭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扶助政策,以解决其承担的养老压力。

在对农村计生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将这一政策的覆盖面扩大,对城镇没有养老退休金的独生子女父母也使用这种补贴政策。

对生活贫困的家庭,可以增加补贴,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还可以适当放宽条件,允许子女在老人生日或生病住院期间需要子女陪伴时请假等。

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

如新加坡和日本出台的一些鼓励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就近居住的政策,为鼓励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可以提供家庭购房优惠政策,并且对于这些就近居住家庭医疗、娱乐、交通支出等方面给予补贴、优惠,从物质和精神上满足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需求。

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应增强自我养老的储备意识。

一是在年老前就要做好自己的养老储备。

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为自己老年生活提供保障。

另外,在子女没有能力或精力来提供家庭养老的情况下,老人可以通过“以房养老”或“养老协议”等形式获取养老保障。

二是老人
要建立自我养老的意识,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参与到家庭、社会活动,保持健康的身体或良好的精神状态,延长自我养老的时间,在自我养老不能实现时,投靠子女,以延缓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

三是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到一些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的机构工作,这既能让老年人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又能让退休老人自食其力,减少家庭养老负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