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疏通经络的保健方法(严蔚冰易筋经导引术全集)百科全说

疏通经络的保健方法(严蔚冰易筋经导引术全集)百科全说

生活中,鼻呼吸还是用口呼吸更养生?筋骨到底跟我们身体健康有何密切关系?《易筋经》哪些动作学了对身体有好处,请听《易筋经》代表性传承人严蔚冰老师为你一一道来。

嘉宾:严蔚冰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本易筋经”代表性传承人古人疏通经络法——“导引”中医有五大技术:针砭、按摩、艾炙、毒药、导引。

“易筋经”是导引术的一种,易是改变的意思,经就是经典,筋络的松紧,与健康有关。

《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

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

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

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人体在内,通五脏的叫经络,是无形的,在外的的就叫筋经,是有形的。

所以,把经络比作是筋经的影子。

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筋络的松紧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筋弛则病,筋弱则懈。

筋缩则亡,筋壮则强。

筋舒则长,筋和则康。

“易筋经”主要是发掘人体的本能。

自我按摩足尖和手指尖也是一种导引。

排浊气方法——咳早晨咳5~7次可预防咳嗽、提阳气,“吐故纳新”呼吸法最好在早晨进行。

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吐故纳新”。

那么,人体是如何进行吐故纳新的呢? 吐故纳新是通过人体内的组织细胞完成的。

简单地说,它是依靠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共同完成的。

原来,人体中有一个专门负责吐故纳新的器官,它就是肺脏。

当氧气从鼻孔被吸入后,便进入到气管,气管笔直向下,然后分为左右两根支气管,埋藏在左右两肺之中。

支气管会不断细分,产生无数极细微的分支,每根细支气管末端都连接着几个肺泡。

肺脏就是由重重叠叠的细支气管和肺泡组成的。

在显微镜下观察,肺泡就像一个个葡萄似的,表面布满了毛细血管。

吸进的新鲜氧气就在这儿扩散到毛细血管中,随着血液的循环,把氧气输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中,供应它们的代谢需要。

同时再由血液循环把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泡里。

然后再从支气管汇集到气管里,最后随着呼气排出体外。

人体的吐故纳新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

手太阴经筋与肺有关联:经常导引手太阴经筋可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呼吸道疾病。

韦陀献杵第一势:两手向上提吸气,推出去呼气。

两手打开吸气,两手合拢呼气。

最好在早上太阳刚出来时做,有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1.韦驮献杵第一势(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①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

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

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②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

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2.韦驮献杵第二势(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①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

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

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3.韦驮献杵第三势(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①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②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

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握固”方法:握四指抱住大拇指。

作用:有利于安神。

手少阳经筋——三焦经上焦对应肺部,中焦对应脾胃,下焦对应肠胃气化。

三焦起到通调水道的作用,对身体的健康很重要。

按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解释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

这时它更像是一个财务总管。

负责合理的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

“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上边这段文言是汉代华佗所写《中藏经》中的一段话,此书文字古奥,但对三焦的这段阐述倒是通俗易懂。

先不说此语是不是真的出自华佗之口,但三焦在五脏六腑当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那三焦具体说来有哪些作用呢?简而言之三焦有两大主要功用:一、通调水道。

《灵枢经》上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

”二、运化水谷。

正如明代医家吴勉学在《医学发明》中所说:“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

”“焦”字通“燋”乃引火之物,以火才可腐熟食物。

古人遣词命名皆有深意。

从养生角度来说,早上起床前和晚上睡觉前的时候很重要。

早上起床之前要咬牙、吸气、两手握拳等到四肢有力后再起来。

晚上睡觉前要先坐于床,关灯冥想后再以放松的状态再入睡。

适用于失眠人群的“数吸法”:数自己的呼吸。

手少阴心经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横膈,下络小肠。

“心系”向上之脉:挟着食道上行,系于目(指眼球与脑相联系的脉络)。

“心系”直行之脉:上行于肺部,横出于腋窝(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肘窝内侧,沿前臂内侧后缘、尺侧腕屈肌腱之侧,到掌后豌豆骨部,入掌,经小指桡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证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摘星换斗势练习此势,可疏导人体的手少阴经筋(心经)如:记忆力衰退,胸闷气短,背痛,心情不好等。

原文: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收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伴。

姿势:立正。

1.右足向前跨半步(两足间隔约一拳),成前丁后八式,同时左手握空拳,靠于腰部,右手垂于右大腿内侧;2.左腿弯曲下蹲,右足尖着地,足跟提起,离地约2寸,不可前倾后仰;3.右手五指微握如钩状,屈腕沿胸向上举起,至头部右侧,离右额一拳;4.指端向右略偏,头同时略向右侧抬起,双目注于掌心。

要点:单手高举,五指微微捏齐,曲腕如钩状,离开发际约一拳。

肘向胸前,指端向外,头微偏,松肩,两目注掌心,舌抵上腭,口微开,呼吸调匀,臀微收。

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有虚。

换步时,前足向后退半步,动作左右相同。

练时应神志注一,气沉丹田,以意运气,以气随意,使气血畅通,勿使肌肉紧张。

身体各部保持充分的潜伏力。

练时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

初练2分钟,一周后每周增加1分钟,至7分钟后,每两周增加1分钟,至10分钟后,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一般到15分钟左右。

足少阳胆经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出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伸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采购员上臂外侧三角肌后缘,上达肩部,交出于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上出缺盆,上直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到额角,在屈而下行至面颊,到达目眶下。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部病证和热病。

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疏导此筋分为两势:第一势:出爪亮翅势。

原文: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慢回处,功须七次全。

姿势:立正,两手握拳,拳心向上,放于两腰侧。

1.两拳上提至胸变掌,拇指外侧着力,掌心朝上,向前推出,掌侧相距2寸,高与肩平;2.两掌缓缓旋腕翻掌,拇指相按,四指并拢,肩、肘、掌、背要平;3.两手十指用力外分,力贯于指端,两目平视,头如顶物;4.两手十指用力上翘外分,肘直腕曲,两目视指端,上身挺胸勿后仰,足踏实,膝含蓄,气欲沉,握拳七次用力收回。

要点:握拳护腰,平掌前推,拇指外侧着力,高与肩平。

旋腕翻掌,肩、肘、掌、背要平。

肘直腕曲,目视指端,上身挺胸,足要踏实,膝要含蓄,运气下沉,用力收回,收拳要吸气,推出要呼气,往返进行七次。

另一种是足之前掌着地,足跟提起练法。

练时运气,使劲由肩臂循肘腕贯于指端,以达指坚臂实,是锻炼两臂和十指的主要功夫。

初练1分钟,一周后每周增加1分钟,至7分钟后酌情增加,以增至15分钟即可。

第二势:熊势。

练习熊走路,对胆经有好处。

疏通胆经对心、脑、肾有帮助。

老年人学不了熊法走路,可练习龟息法,像乌龟一样的呼吸。

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帮助。

足阳明胃经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发际至额(头维),与督脉会于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会大椎,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胃,络于脾脏。

缺盆部直行之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入小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首腹里向下到气冲处与前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膑,沿着胫骨前嵴外侧,下经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端(厉兑)。

经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推荐保养胃的方法:白米粥白米粥的做法:先把水煮开,然后再放米,等到闻到米香了以后调成小火再煮,煮成粥以后再用大火煮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