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发热及处理PPT课件

小儿发热及处理PPT课件


超高热(Hypertherma)
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可超过体温调定点 水平,称超高热(Hypertherma),是 体温调节机制失控或调节障碍的结果, 可见于中暑、甲状腺机能亢进、下丘脑 有退行性病变破坏体温调控、截瘫之类 神经系统疾病时,严重皮肤病患儿亦可 因散热障碍致体温过高。一般而言,体 温超过41摄氏度即很少有生理机制介导 的。
从体温中枢发出调温指令到达产热器官 和散热器官。即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 起骨骼肌的紧张度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 多,另一方面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 管收缩,使散热减少,由于产热大于散 热,体温乃相应上升直至与调定点新高 度相适应。
五.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主要机能
变化
(一)代谢改变: 1. 蛋白质代谢:传染病伴高热者蛋白质分
解加强,尿氮较正常增加2~3倍。 2. 糖和脂肪代谢:发热时糖代谢加强,葡
萄糖无氧酵解也增强,组织内乳酸增加。发热时 脂肪分解也显著加强并用氧化不全,病人可出现 酮血症和酮尿。
3. 水盐代谢:发热高峰时,尿量常明显减 少,Na+和Cl-滞留体内。高热使皮肤和呼吸道 水分蒸发增多。加上出汗和饮水不足,可引起脱 水,脱水也可加重发热。
(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细胞对病 毒感染的反应产物;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是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INF 双相热的第一峰是TNF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所致,第二热相是通过LP而引起的;
(3)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是一种肝素-结合 蛋白质,对人体多形核白细胞有化学促活作 用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即要经过一段潜 伏期,很可能要通某种或多个中间环节, 导致调定点上移,再通过调温反应而引 起发热。许多作者推测有某种或某些中 枢介质参与发热的中枢机制。最受重视 的是前列腺素E(PGE)、cAMP和 Na+/Ca2+比值。
四. 发热机制
发热机制较复杂,第一环节是激活的作 用,第二环节,即共同的中介环节,主 要是EP;第三环节是中枢机制。LP在下 丘脑通过中枢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也不排除激活物起效应器官的反应。
主要发热激活物
1. 微生物: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壁内含有 内毒素(ET),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 热原。ET激活了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 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引起发热。革兰氏阳 性菌菌体可分离出外毒素亦可释放白细胞 致热原。 病毒感染激活白细胞致热原,其 作用可能与红细胞凝集素有关。 2. 致炎物和炎症激活物:有些致炎 物如尿酸结晶、硅酸结晶及非传染性炎性 渗出液中都含有激活物,均可释放白细胞 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白细胞致热原(Leucocytic Pyrogen, LP) LP能释放致热原,因来自体内故称内生 致热原。中性粒细胞、血单核细胞和组 织巨噬细胞受激活后均能产生、释放LP。 LP除引起发热外,还引起许多疾病炎症 反应。现已公认LP即IL-1。 除LP 外近年来又发现三种内生致热原:
小儿发热及处理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性疾 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婴幼儿 对发热较为敏感,易致"高热惊厥",但 发热本身又可增强某些防御反应,且热 型和热程又可反映病情变化,可作为诊 断、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 目前不少医生凡遇高热均应用氟美松、 安痛定注射强行解热,极易产生不良后 果。故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
周,经体检及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发热的常见热型
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 超过0.6℃
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回 到正常
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 双峰热: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 复发性或再发性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
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正常 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则
三. 发热原因
致热原和激活物:分内外两种致热原。 内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是人体多种细胞经各种激活剂刺激所产 生的致热物质,EP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 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细胞。 内致热原是感染与炎症引起发热的共同 因素。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病原体或致炎刺激物)乃是体内产生 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Activactors), 也可称发热激活物。
3. 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 合物可激活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 4. 淋巴因子:淋巴细胞不产生和释放 内生致热原,但抗原或外凝集素能刺激 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后者对产生内 致热原细胞有刺激作用。 5. 类固醇: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对人 体有明显的致热性,如睾丸酮的中间代 谢产物本胆烷酮。石胆酸也有类似作用。
二、发热的分类
按体温高低可分为四类,以腋表为 准。
低热 37~37.9℃ 中度发热 38~38.9℃ 高热 39~40.9℃ 超高热 ≥41 ℃
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四类 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 长期发热指发热≥2周,有的可无明显症状及体
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原因不明发热(FUO)指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
一. 发热概念
临床上常把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 摄氏度称发热(Fever,Pyrexia)。
腋温>37℃ (5分钟) 口温>37.3℃ (3分钟) 肛温>37.5℃ (2分钟)
体温调定点概念(set point)
发热是下丘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 点增高引起的体温升高,即致热源 引起体温调节机构的内控性反应, 把体温上调到符合体温调定点的新 水平。所以体温升高是通过生理机 制而实现的。多数体温升高(如传 染性或炎症性发热)均是如此。
(二)生理机能变化: 1. 心血管机能变化 体温上升1摄氏度,
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8次。心率加快使心输 出量增多,对心肌劳损或心肌有潜在病灶的 患者,则加重心肌负担,可诱发心衰。体温 骤退,特别是用解热药引起体温骤退时,可 因大量出汗而导致休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