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教学设计说课稿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与交流,同时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包括不进位和进位加)以及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安排的学习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为此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发展,又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乃至多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传统教学,算理和算法融为一体,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而课改教材算理清晰,并且突出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教材通过小棒图突出算理,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中展示了两种算法,又通过“还可以怎样算?”鼓励学生有更多的算法与同伴分享。

通过这样的编排,可以解决难点问题。

2.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我班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利用小棒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感受最深,小棒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我班的学生善于圈一圈、画一画,演示演示,喜欢在动作中思维,善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在操作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联系不太紧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紧紧联系在一起。

另外,我校正在开展珠心算实验工作,学生已经积累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经验,对
于“补数”的概念很清晰,部分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借助算盘这个工具进行学习和思考。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用动画的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探索获取,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三)实践应用,发现规律,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

(四)总结提升,体验成功,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对本课学习方法进行整理、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4.技术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
教师准备课件及评价表
三、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方法的过程。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

同时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关键是理解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拿出1个十再减的算理。

难点是理解得数的十位数字比被减数的十位数字少1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整体流程图
实践应用,发现规律
总结提升,体验成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画面,使教材静态的画面动起来(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情,改变例题)
师:你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2.生试着提问题,师提炼问题,进行板书。

估计:学生很可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一个《天天数学》和《我们爱科学》一共多少本?《天天数学》比和《我们爱科学》多多少本?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肯定。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求两数之差用什么法计算?
(二)探索获取,解决问题
1.根据你对题意的理解,怎样列式呢?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板书:46-9=
2.读算式后,,你发现了什么?
估计: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可能发现个位6减去9,不够减了。

由于6不能减9,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需要。

3.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个位7减9不够减,怎么办?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小棒进行操作。

先在课桌上摆好4捆和6根小棒,共46根小棒。

从46根小棒中拿走9根,你想怎样拿?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试一试。

此时,教师指导学困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

估计:
方法一:10-9=1 方法二: 46-6=40
36+1=37 40-3=37
方法三:16-9=7 方法四:46-10=36
30+7=37 36+1=37

4.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把自己的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边说边演示,在动作中思维,用语言表达思考的过程,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我估计大部分学生能动手操作小棒,但动手操作与思考的过程以及语言表述建立起联系比较难。

我想找学生用教师的小棒利用进行演示,一步一步进行,全体学生一起操作,建立起动作表象,并引导学生将操作过程内化,“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问题掌握算法。

5.汇报展出,分享成果
借助大屏幕进行演示,教师及时点评,强调:6根减9根不够减,打开一捆再减。

再减的的方法有多种,你喜欢哪一种?
展示学生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个位不够减的时候,我们怎么办?从而得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

(一)(二)(三)(四)
10-9=1 46-6=40 16-9=7 46-10=36
36+1=37 40-3=37 30+7=37 36+1=37
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个位不够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

同学们,该怎么办呢?
板书: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

(三)实践应用,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小青蛙有34块积木,送给小朋友7块,你提个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呢?
2.8块,快帮小乌龟算算,自己还剩多少块?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验证)
这两道题重点练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巩固所学知识。

3.出示:先计算,再观察被减数的十位数字与得数的十位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17-9= 15-8=
37-9= 35-8=
47-9= 85-8=
77-9= 95-8=
将学生的发现进行梳理:两位数减一位数,如果个位不够减,就需要从十位退1作10,再减,因此,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少1。

(四)总结提升,体验成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你在计算中有什么窍门吗?你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估计:学生可利用补数知识进行总结。

个位不够减,退1加补。

师进行点评。

五、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数学活动中来,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计算方法,并在学习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以学生为本,适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对全课的一个总结,总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这节课你学
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评价自己。

五、本次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从创设的情境,解决的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选择学生身边的数据,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学生创设操作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来探寻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方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原有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的各种想法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展现出来。

在小组中要求每位组员都要和同伴交流,相互帮助,人人动口说,动手做,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算法的过程。

3. 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利用课件演示操作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引导学生在动作中思维,逐步达到思维的内化。

用语言表达算理,用语言叙述算法。

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46-9=
6减9不够减,打开一捆再减。

6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然后再减。

6减9不够减,先算10减9得1,再算36加1等于37。

6减9不够减,先算160减9得71,再算30加7等于37。

6减9不够减,十位退1,个位加上9的补数1,得37。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将在课堂上努力使我的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