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历史名人学习目标:1、认识到家乡河南自古人才辈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优秀的河南人为华夏文明做出来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身为河南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认识河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列举一二,并能讲述他们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学习重点:了解这些文人在历史上的影响。
学习准备;挂图、课件学习方法:读图讲述法、课堂讨论法。
学习过程:一、介绍韩愈和程颢1.介绍韩愈:韩愈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介绍程颢:程颢,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二、讲述岳飞和吉鸿昌的故事1、介绍岳飞:岳飞字鹏举,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一生俭朴,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
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
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音同桧)儿”。
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介绍吉鸿昌:吉鸿昌,抗日爱国名将,河南省扶沟人。
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团长。
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
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三、介绍邓颖超、彭雪枫和杨靖宇的故事邓颖超,乳名玉爱,曾用名文淑。
祖籍河南省光山县,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
邓颖超一生始终遵循周总理的意愿,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生活俭朴。
1992年7月11日去世。
邓颖超留下了著名的“七条遗言”后与世长辞。
其中第一条,就是死后把遗体捐给医疗事业。
邓颖超,把自已一生和一切都献给了她所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杨靖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汉族,河南确山人。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
四、课后延伸参观当地的劣势纪念馆,烈士陵园,写一篇小作文,抒发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魅力河南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2、利用考古知识、文物插图、风光图片结合实际参观等,获取有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这些旅游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世界遗产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佛教四大石窟之一。
2000年11月30日,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的洛阳龙门石窟目列为新的世界遗产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据说是仿照武则天雕塑的。
二、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位于开封城西北隅,东与龙亭风景区毗邻,是以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集中再现原《图》中风物景观的一座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占地面积510亩,为国家黄河旅游专线重点配套工程。
晚间的《东京梦华》大型专场杂技晚会,把游乐活动推向高潮,令人流连忘返。
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当时馆址定在开封,1961年迁至郑州,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文物藏品13万余件。
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
目前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
五、小结全文河南是中国传统文字学发祥地,也是中国早期古汉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
河南境内大量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古币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文字、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资料珍。
魅力河南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2、利用文字资料、文物插图、风光图片结合实际参观等,获取有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这些旅游点的位置及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天下第一明刹——少林寺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佛教界称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的“祖庭”。
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
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人造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用劈开山峰和凿山洞的方法修渠竣工于1969年7月。
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
旗渠建成后,基本上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
三、四大避暑胜地之一——鸡公山位于河南省南部的鸡公山,是华山地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
它和其他一些名山不同。
我国的名山大多开发较早,在古代就很有名,而且有很多名山同时也是佛教或道教胜地。
鸡公山是大别山的支脉,主峰鸡公头又名报晓峰,像一只引颈高啼的雄鸡,因名之鸡公山。
鸡公山是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四、课后延伸我国的四大避暑胜地:河南鸡公山浙江莫干山江西庐山北戴河河南的民间风俗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和总结家乡的文化风俗,收集整理家乡风俗和历史典故。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说出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风俗和历史典故。
教学重点:豫菜的特点及描绘洛阳水席的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饮食文化河南风味以洛阳、开封为代表。
从地理位置看,河南应为北方菜,但它又是别于北味,口味较淡,然淡而有味,豫菜烹必适度,火候恰到好处,调必匀和,五味调和百味香。
豫菜的特色是取料广泛,选取料严谨;配菜恰当,刀工精细,讲究制汤;以咸为主,甜咸适度,酸而不酷;鲜嫩适口,酥烂不碎,色形典雅,纯朴大方;鲜香清淡,四季分明。
河南著名的风味菜点有:溜黄河鲤鱼焙面、扒猴头、麻腐海参、烧臆子、紫酥肉、铁锅蛋、牡丹燕菜、桂花皮丝、开封牛肉烩馍、博望锅盔、油酥火烧等。
二、特色民居天井窑院,就是当地俗称的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直到今天河南陕县的西张村镇庙上村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住在这种类似窑洞的宅院里。
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上挖出洞穴作为住宅。
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
三、课后延伸夸夸家乡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
河南的节日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和总结家乡的传统节日,收集整理当地所特有的节日,并能讲出该节日的来历和具体的风俗习惯。
2、正确认识节庆活动都是表达劳动人民的美好祝愿的形式,并能自觉地抵制封建迷信,将传统节日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正确地区分开来。
教学重点:龙在中国的意义龙的来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介绍春节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
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
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
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
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
二、介绍青龙节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也叫龙抬头。
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
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
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介绍收获节收获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惯,然而相同的是收获的喜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不同的日子,采用不同的仪式载歌载舞来为这个节日庆祝,为了收获的喜悦,为了劳动的成果。
在节日里,交流着文化,也增进了感情。
“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此时已届仲夏,骄阳高照,为了防止家畜生虮虱人们在此日为猫、狗洗浴,农家则把猫、狗驱往河中洗澡。
猫、狗在这一天嬉水,与小儿同乐,因此民间也称此人为猫、狗的生日。
另一习俗是晒衣服。
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
四、介绍腊八节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既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