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颤的筛查流程(主要针对房颤的易患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甲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1.房颤的诊断需心电图或其他心电记录提供依据。
重复每日心电图检查,可以提高无症状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
对于 >65 岁的患者,通过心电图或触诊脉搏(对脉搏不规律的患者随后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方法筛查房颤。
房颤的诊断可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植入型起搏器/除颤器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电生理检查、新型检测手段(如智能手机、手表、血压计可用来识别无症状性房颤)等。
2.许多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
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
控制和治疗这些因素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
二、房颤的诊断标准,包括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房颤的分型、EHRA症状评分1.房颤的诊断标准:症状:常见有心悸、乏力、胸闷、运动耐量下降,也可无症状;体征: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f波(频率350-600次/min),QRS波节律绝对不规则(表现为RR间期不匀齐,QRS波形态多正常)。
2.房颤的分型、EHRA症状评分三、房颤的卒中风险评估流程,明确瓣膜病合并的房颤为卒中高危;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是否依据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瓣膜病性房颤为高危,非瓣膜性房颤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表3),≥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
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腔内有血栓或有自发超声回声现象等亦视为高危血栓风险。
缩写CHA2DS2-VAS C评分评分C 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1H 高血压 1A ≥ 75 岁 2D 糖尿病 1S 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史 2V 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心肌梗死、主动脉斑块) 1A 65-74 岁 1Sc 女性 1总分9四、房颤的出血风险评估流程,是否依据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2分为出血低风险,≥3分提示出血风险增高(表4)。
对于评分≥3分者应注意防治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
五、房颤的心率控制。
房颤近期及远期心率控制的目标;控制房颤心率的药物选择;导管消融房室结+心室起搏控制房颤心率的适应证标准;1.急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可将休息时心室率控制在<110次/min,若症状仍明显,可继续控制至80~100次/min;急性心房颤动发作控制后,应根据症状情况采取控制心室率的措施,可考虑宽松的心室率控制,如<110次/min。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2.急性期控制心室率: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急性发作,一般需使用经静脉的药物,心室率控制后,及时使用口服药物控制心室率。
(1)无心力衰竭或低血压,不伴有预激的心房颤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
有心脏收缩功能不良的患者,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2)急性心衰伴快速心室率:胺碘酮、洋地黄类(3)不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危重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控制心室率3.长期控制心室率:口服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也可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禁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
合并心力衰竭可选用地高辛。
长期控制心室率的治疗慎用胺碘酮。
4.导管消融房室结+心室起搏控制房颤心率,仅限于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和症状明显的患者。
六、房颤的节律控制。
药物复律及电复律的适应证及SOP;房颤长期节律控制的药物选择1.药物复律: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优先选用。
复律需给予“前三后四”的充分抗凝治疗,即复律前至少抗凝3周,复律后继续抗凝4周。
常用的药物有Ⅰc类(普罗帕酮)和Ⅲ类(胺碘酮、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物。
①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伊布利特、氟卡尼等,上述药物无效或出现不良作用时,可选择静脉应用胺碘酮。
②伴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衰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选择静脉胺碘酮。
2.电复律适应证: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②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③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
禁忌证:洋地黄中毒和严重的低钾血症操作方法:①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静脉予以咪达唑仑和/或丙泊酚麻醉;③持续监测血压和血氧;④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方式复律(双相波150~200 J或单相波200~300 J,无效可增加电量);⑤疑有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者,电复律前应有预防性心室起搏的准备;⑥如复律不成功,可通过增加复律电量、改变电极板位置、对前胸电极板施加一定压力提高能量传递、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降低除颤阈值等方法提高电复律成功率。
预先使用胺碘酮、伊布利特、维纳卡兰治疗、氟卡尼和普罗帕酮可改善电复律效果并预防房颤复发。
3.长期节律控制(1)无结构性心脏病:决奈达隆、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和索他洛尔(2)合并冠心病、明显的瓣膜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厚:决奈达隆、索他洛尔和胺碘酮(3)合并心力衰竭:胺碘酮四、抗凝药物治疗流程。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PCI合并房颤的抗凝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因素选择NOAC流程1.依据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男性≥2分,女性≥3分者,需评估出血风险后服抗凝药物;2.药物选择(1)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推荐抗凝强度为INR 2.0-3.0(2)非维生素 K 拮抗口服抗凝药: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
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
禁用于合并机械人工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通常是风湿性的)的心房颤动患者,这些患者的抗凝只能使用华法林。
3.华法林剂量调整:建议初始剂量为 1-3mg po qd。
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1次,个体化调整剂量,可在2-4周达到抗凝目标范围。
此后,根据INR结果的稳定性可延长监测INR 时间,每4周监测 1 次。
4.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应系统的抗凝治疗,建议导管消融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控制 INR 在治疗水平。
I类:①术前已服用治疗剂量的华法林或NOAC,围术期毋需中断抗凝(证据级别 A)。
②消融术中给予普通肝素抗凝时,应调整肝素用量以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 250~350 s(证据级别 B)。
③消融术前未正规抗凝的房颤患者,术后如果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需在起始治疗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桥接(证据级别 C)。
④射频消融术后推荐华法林或 NOAC 抗凝治疗至少 2 个月(证据级别 C)。
⑤术后抗凝 2 个月后是否继续抗凝,取决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证据级别 C)。
Ⅱa 类:术前未进行系统抗凝或术前中断华法林或 NOAC 抗凝治疗者,应于术后止血后 3~5h 启动抗凝治疗(证据级别 C)。
5.对于非复杂PCI术后、支架血栓形成风险低者,三联抗栓只适合短期使用(1-6 个月,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结果而定),其后应改为抗凝剂加单一抗血小板制剂。
PCI后1年若无新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可长期单用口服抗凝治疗。
五、房颤的经皮导管消融。
导管消融适应证;导管消融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观察与随访1.导管消融适应症I类适应证为: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若经至少一种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行导管消融(证据级别 A)。
对有EHRA分级2b 以上症状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可导管消融治疗。
伴有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年龄>75岁的心房颤动患者,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或之后均可考虑行导管消融,但需慎重权衡导管消融治疗的风险。
2.术前准备①完善术前检查。
血液、尿液、粪便常规,甲状腺功能评估,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和出、凝血功能;记录窦性心律和心律失常发作时的 12 导联体表心电图,最好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了解伴随的心律失常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消融当天或前 1 d 常规行 TEE 检查,排查左心房血栓。
②术前抗凝。
CHA2DS2-VASc 评分≥2 分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所有持续性房颤患者,均需口服华法林或者 NOAC至少3周;③术前抗心律失常药物。
为避免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消融的影响,除胺碘酮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停用5个半衰期。
但在心律失常症状严重时,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继续应用。
2.手术步骤①穿刺点皮肤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②建立穿刺点到心腔通路导管路径,进行电生理检查;③记录房颤患者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波活动;④射频消融电极准确到达病灶部位,短时间内发射射频电流,从而使局部心肌组织干燥坏死,阻断异常电波传播路径。
3.术后观察与随访观察:术后应卧床 6~12 h,穿刺口局部压迫止血。
注意观察血压、心律和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心脏压塞、气胸、血管并发症等的发生。
随访:随访内容应包括并发症、心律失常监测,脑卒中风险及抗凝需求等的评估,对房颤外相关疾病进行治疗,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术后随访至少 3个月,以后每年至少一次随访,应对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存在房颤,脑卒中风险及规范抗凝情况,相关疾病治疗效果及生活方式改善等。
六、经皮导管左心耳封堵。
左心耳封堵适应证标准;左心耳封堵术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观察与随访1.适应症: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2 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①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②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③ HAS-BLED 评分≥3,可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七、外科微创治疗(左心耳夹闭/切除)和外科手术治疗1.外科手术:包括左心房隔离术、走廊手术、心房横断术及迷宫手术,其中迷宫手术疗效最为确切。
2.微创外科房颤手术:胸腔镜辅助下微创房颤外科消融手术,手术过程包括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左心耳切除、Marshall 韧带离断、心外膜部分去神经化治疗等。
八、房颤的上游治疗:针对房颤常见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预防房颤的发生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