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一、代词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代词是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个特殊词类。
又叫“指代词”。
它数量少,用法复杂,可替代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体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
前者和名词、数量词功能接近;后者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功能接近。
现在一般按意义和作用把代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和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体词功能,是体词性代词;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谓词功能,是谓词性代词。
代词不仅代词,也可代词组、句子或语段,并有好多活用情况。
古代汉语代词同现代汉语代词比较,差异很大。
学习古代汉语代词,一要知道有哪些类,每类包括哪些词;二要知道他们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三要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如何对译。
二、代词分类(一)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反身自称之分1.第一人称:吾、余、予、我、朕、台(yi2)昂(ang2)(1)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左·子产论尹何为邑》(2)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先秦一般人都可用“朕”,秦始皇起“朕”成为帝王自己的专称)(3)曰“余病矣。
”(《左·鞌之战》)2.第二人称:汝、女(ru3)尔、若、而、乃(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齐桓公伐楚》)(2)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国语·勾践灭吴》)(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宣十五年》)(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陈涉起义》)(5)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平原君列传》)(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3.第三人称:之、其、厥、彼(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僖三十二年》)(其:师之;它的)(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庄十年》)(3)射其元王,中厥目。
(《左·成十六年》)(4)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庄十年》)秦汉以前,“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
魏晋以后,“其”也偶作主语、宾语或兼语;如:“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劭传》)“修德使其来,羁縻故不绝”。
(杜甫《留花门》)(“之”不作主语,古汉语语意上该用第三人称的地方,就只好:一是重复所称代的人名,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襄十五年》)二是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
则[丈人]行矣。
”(《论语·子路从而后》)4.反身代词:自、己、身(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年》)(自:自己,作主语。
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自”区别比较:“汤自把斧钺以伐昆吾。
”)(《史·殷本纪》)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
句子成分,代词作主语,副词作状语。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身:自己,我,作主语。
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身”区别,“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战国策·楚策》)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
句中成分,代作主语,副作状语。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没有单复数之分,是表单数还是复数,由上下文语境决定。
如:“吾与汝(儿孙们)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若(你们:三老、官属、豪长者)皆罢去归矣”。
(《史·西门豹治邺》)一、二人称后可加“侪”、“曹”、“属”、“辈”,表示“一般人”,大体相当现汉的“们”,但“们”是词缀,“侪”“曹”等是词,意义实在。
二是,表敬称的“子、吾子、君、公、先生、足下、左右、执事、陛下、殿下、阁下”、谦称的“愚、小人、臣、仆、妾、走、孤、寡人、不谷”,都有称代作用,但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二)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旁指、无定指、逐指、特殊指代之分1.近指:此、是、斯、兹、之、尔、然(相当于现汉:这、这个、这样)(1)是吾师也。
(《左·襄三十一年》)(是:这。
做主语)(2)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之:这。
做定语)2.远指:夫、彼、其(相当于现汉:,那、那个、那样)(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夫:那)(2)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其:那只,那种)3.旁指:他、它、佗(相当于现汉:别的,其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4.无定指:或(现:有人,有的)莫(现:没有人,没有的)(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陈涉起义》)(2)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墨子·公输》)5.特殊指代:者、所“者”、“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它们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有的语法书认为他们是“助词”A.动、形词(或动、形词组)+ 者=名词性词组:(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负者:背东西的人;行者:走路的人)(2)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纪》)(大者:官大的人;小者:官小的人)(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最先攻破秦朝进入咸阳的人)(4)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天下能为兵法者:天下能研究撰写兵法的人)B.数词或时间词+者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三者:三种)(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古者:古时候)C.所 + 动(动词词组)= 名词性词组:(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庄十年》)(所安:安身的东西)(2)民无所依。
(《左·晏婴论季世》)(所依:依靠的人)D.“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在表意上的区别:所闻:听到的事——表行为的对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陶潜《桃花源记》)闻者:听到事的人——表行为的主动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E.“所”字结构可以有如下变格,而语意基本相同:(1)所 + 动:所食(吃的东西)(2)所 + 动 + 者:所食者(吃的那个东西)(3)施动 + 之 + 所 + 动:民之所食(百姓吃的那个东西)(4)所 + 动 + 之 + 受事:所食之粟(吃的小米)F.所 + 介 + 动词组: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手段、对象等:(1)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
(《史·张仪列传》)(所以贵张子者:尊重张仪的原因)(2)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孙子兵法·九地》)(所由入者:进入的道路;所从归者:后退的道路)(三)疑问代词:有代人、代物(或代原因、状态)之分:1.代人:谁、孰(1)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僖四年》)(2)父与夫孰亲?(《左·桓十五年》)(孰:谁)2.代物(或代原因状态):何、孰、安、焉、恶(wu1)、乌、、胡、奚、曷、A代事物,作谓语、定语、或宾语:(1).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荀子·天论》)(是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何也:没有什么原因)(2)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齐桓公伐楚》)(何城:什么样的城)(3)大王来何操?(《史·鸿门宴》)(何操:带来什么东西)(4)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安仰:仰望什么东西)(5)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焉往:往哪里去)B.代原因、状态,作状语。
注意作状语与作前置宾语的区别:从意义上看:作宾语,代事物,译为“为什么”,“哪里”;作状语,代原因、状态,译为“为什么”、“怎么”:(1)弟子何久也?(《史·西门豹治邺》)(何久:怎么进去那么久)(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鸿门宴》)(安足辞:怎么值得推辞)(3)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焉置:怎么堆放,往哪里堆放)副词一、副词的特点及掌握方法(一)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实”是指它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作状语,同“实词”有共同之处;“虚”是指它意义较虚,不能表示实物、实事、实情,同时又只能作次要成分状语,而不能作主、谓、宾,也不能作定语。
副词在整个虚词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在半数以上;用法也较复杂,大类下还分小类,小类下还分次小类。
(二)掌握方法掌握副词,要求抓住四点:第一,根据作状语和在句中的位置,能识别其词性为副词;第二,根据句意能分辨修饰的角度:或程度或范围或时间……;第三,具体理解,如是程度副词,是程度深,还是稍深,还是加深;第四,同现代汉语对应,应该如何对译。
二、副词分类(一)程度副词:程度有“深”、“稍深”、“加深”之分:1.深:甚、良、至、极,绝、大、深、特、最、颇(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巫峡》)(良:很)(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战国策·秦策》)(至:最)(3)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袁盎列传》(颇:很)2.稍深:略、少(shao3)、小、颇、差(1)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僖五年》)(少:略)(2)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刘敬叔孙通列传》(颇:略,稍微)3.加深:益、愈、滋、更、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加:更。
加少:更少。
加多:更多。
)(2)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益:更加)(二)、范围副词:范围有“总括”、“仅只”之分:1.总括:皆、尽、俱、凡、总、全、悉、都(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诸葛亮传》)(凡:总共)(2)倾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文选·与吴质书》)(都:总共)2.仅止:仅、但、徒、独、唯、只“但”,古代汉语作限止义副词,和现代的“只”相当;现代汉语主要用作表转折的连词和“但”一样,表“只”义的副词还有“直、特、第、徒”等。
“仅”,义兼正反,有言少,表“只、才、刚够”之意,这和现代汉语一致;也有言多,表“几乎、将近、多达”之意,现代汉语已没有这种说法。
(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疲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