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head scab)又名红头麦、红头瘅、麦穗枯,俗称“烂麦头”,是由多种镰孢属(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真菌侵染小麦等作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长江流域麦区,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小麦种植区也时有发生,并且其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小麦赤霉病可危害黑麦、青稞、谷、高粱、燕麦、大麦、小麦等多种作物,尤以小麦受害最为严重,给广大种植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控制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保证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借鉴。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尤以小麦开花至灌浆期最为严重,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造成小麦穗部分或全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可导致减产5%~15%,中等年份可导致减产20%左右,大面积流行时可导致减产50%~60%,甚至造成绝收[1-2]。
该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麦粒的品质和利用价值,表现为出粉率降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面筋含量减少,商品价值降低。
此外,患病麦粒还可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的真菌毒素,人畜禽误食后会出现恶心、腹泻、眩晕、发烧等中毒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大出血,严重影响免疫能力和生育能力等。
据了解,当小麦中赤霉病病粒率大于4%即超过了人畜食用的安全标准[3-4]。
因此,应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2 防治措施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应全面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在做好病情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上,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并根据小麦苗情、病害发生情况及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2.1 选用抗病品种
控制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应选择株高适中、抽穗一致、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药残留时间短、颖壳张开角度小、花丝较短、灌浆速度快、耐湿性强的品种,如淮麦20、徐麦856、扬麦4号、扬麦5号、豫麦34、豫麦18-64、郑麦9023等。
生选6号是2009年
10月15日通过国家审定的首个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此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
2.2 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早播可促使麦株早发、早熟,避开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即避开了小麦赤霉病发病的有利时期。
小麦播前要深耕细耙,把前作留在土表的残体翻埋土下,降低田间菌源数量。
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而不利于赤霉病发病的环境条件,做到雨过田干,沟内无积水。
施足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追肥应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小麦植株生长健壮,防止倒伏或早衰,增加植株的抗病力。
播种时实行机械精量播种,杜绝撒播,防止群体过大。
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晒干后籽粒含水量13%以下时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的湿度。
2.3 化学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加水2.5 kg拌麦种50 kg,或用三唑醇、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03%进行拌种,阴干后播种,可杀灭种子上的病菌,有效控制苗期侵染,减轻危害程度。
二是适期开展防治。
小麦开花至灌浆阶段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象条件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一般第1次喷药在始花期至盛花期进行,间隔5~7 d后进行第2次喷药,可选用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多菌灵超微粉900 g/hm2、25%咪鲜胺乳油450~750 mL/hm2对水750~900 kg/hm2喷雾防治。
在开花至灌浆阶段力争在无雨天施药,若连续阴雨,要抢在雨前喷雾,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及时雨后补喷,一般应掌握“宁早勿迟”的原则。
喷药次数多少可根据品种、天气情况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不超过3次。
如果仅防治赤霉病在穗部喷药即可,若要兼治锈病、白粉病等,应全株喷药,以减少用工次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喷药时要坚持喷细雾或弥雾,避免喷粗雾,确保防治效果,降低损失。
3 参考文献
[1] 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小麦赤霉病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1-218.
[2] 金皋.农学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42-248.
[4] 宋玉立,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