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涵(通道)施工方案1.1工程施工总体安排1.1.1工程概况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第二十九合同段共有盖板涵及通道10座计338.57延米,计划2004年10月全部开工,预计2005年3月份完工。
基础完成后,墙身采用滑模施工,盖板采用现浇施工。
1.1.2施工工艺施工放样基础开挖土石方基础支模浇筑砼墙身支模墙身砼浇筑口施工其他附属结构施工2.主要临时工程及设施1)施工组织项目部小型结构物计划由公司三、四施工处分别组织施工,在分成10个作业队分别进行施工。
2)施工场地建设队伍进场后,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在构造物附近搭建工棚,并按要求进行场地建设,落实施工机具及人员。
施工用电主要采用发电机供电,施工用水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喀什特),拟建水池以供施工用水。
3.工程进度总体安排施工主要管理人员已于8月16日进场,参加了项经部组织的全合同段的施工复测工作,进行了临时办公场所的建设,详细考察了施工现场并进行了场地规划,和驻地所在村组签定了房屋租赁协议书,仔细阅读了设计文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技术实施方案。
根据合同规定总工期进度要求,总体进度计划和安排如下:工人于2004年10月初进场,开始进行施工便道的施工和砼拌和场的建设,10月中旬完成便道、蓄水池的建设和拌和场地平整、压实、完成机械设备的进场,落实地材供应料场和购销合同等。
10月20日左右开。
力争在2005年3月底完成所有盖板涵及通道工程。
1.2工程施工方案1.2.1基础a.开挖以前,先初步放样划出基坑开挖边界,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清理坑壁及基底,然后精确放样,并在纵横轴线上引出控制桩,控制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调整就位。
b.进行基底强度检验,待监理工程师认可后,立即立模、安装钢筋,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即开盘浇筑砼。
c.基础砼按设计分两级浇筑,每级一次性浇筑完成,两级之间埋设短钢筋或石笋,浇筑第二级砼时,注意预埋连接钢筋及模板螺栓,保证模板安装的准确定位,且第二级基础砼顶层预埋模板螺栓处须严格找平,保证模板安装后的垂直度。
d.砼用350L强制式搅拌机拌和,农用车运输,溜槽送入模板内,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e.砼养生:冬季砼养生另见后面冬季施工方案。
f.待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拆除模板。
3)台身施工(1)模板:通过测量,找出台身位置,安装模板。
拟用1套2m×1m平钢模进行台身流水作业。
模板采用人工进行安装。
(3)台身施工时,俩幅台身对称装模,一次浇筑完成。
台身浇筑时,根据设计图,通过测量控制好模板垂直度。
台身模板较高,为严格控制模板位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垂直度,绝不允许跑模,采用以下措施:a.模内水平向设φ10-φ14拉模筋,间距0.7╳0.8m;c.模外下部用钢管进行支撑,上部设一组φ10拉筋,每组三条;d.台身平面位置采用1台D S3水准仪、一台N I K O N530全站仪控制测量。
(4)在基础砼上或经处理的地基上搭设碗扣钢管支架,支架间距 1.8m×1.6m,支架顶铺竹跳板。
砼集中拌和,砼主要采用现场搅拌,并配备翻斗车运输,搭斜跳将砼漏斗和串筒送砼入模,插入式振捣棒振捣。
(5)洒水养生,在砼搅拌处修蓄水池,供施工用水。
待砼强度达50%后,拆除模板。
模板拆除时不能粗暴蛮干,损伤砼。
4)盖板施工盖板一次浇筑,支架采用满堂式支架,立杆间距1米,横杆步距 1.2-1.5米,顶部找平后,满铺钢模板,用定型钢模板,单板面积2平方米以上,接缝用橡胶条处理,防止漏浆。
钢筋按图纸要求焊接、绑扎,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浇筑砼。
待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拆除底模板。
5)填土工程台背处是行车的敏感部位,须精心施工。
台背填土用透水性材料,不得含有杂草、腐殖物等。
填土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按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20~30c m分层填筑压实,密实度应达到路基施工规范要求。
另外,台背填土范围顺路线方向自台身起,顶面不小于台高加2m,底面不小于2m。
13)冬季施工方案根据工区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冬季将进行台身砼浇筑、盖板砼浇筑施工,冬季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冬季施工时,应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各项设施和材料应提前采取防雪、防冻等措施,对钢筋的冷拉和张拉,还专门制定了安全措施。
浇筑砼时,在允许范围内按要求掺用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提高砼的抗冻性,砼的含水量控制在3%~5%,用于拌和砼的各种材料的温度,应满足拌和物搅拌合成后所需要的温度,当材料原有温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首先考虑对拌和用水加热,仍不能满足时,再考虑对集料加热。
水泥只保温,不得加热。
各项材料需要加热的温度按规范要求控制。
砼的养护方法,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和热工计算,优先采用蓄热法。
当气温较低、结构表面系数较大、蓄热法不能适应强度增长速度的要求时,根据本工区情况选用暖棚加热法。
钢筋的冷拉设备应根据实际使用时的环境温度选用,并应在使用时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配套校验。
1.3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与对策1.3.1钢筋工程钢筋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有:1)钢筋严重锈蚀。
控制措施:(1)对颗粒状或片状老锈必须清除;(2)钢筋除锈后仍留有麻点者,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2)钢筋弯曲不直。
控制措施:(1)采用调直机冷拉或人工等方法调直;(2)对严重曲折的钢筋,尤其是曲折处圆弧半径较小的“硬弯”,调直后应检查有无裂纹;(3)对矫正后仍不直的钢筋,不准用作受力筋。
3)钢筋脆断,包括钢筋冷加工中或运输装卸中脆断,以及电弧点焊后脆断。
控制措施:(1)钢筋冷加工工艺应正确,冷加工的工艺参数(如弯曲时的弯心直径等)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2)运输时不得造成钢筋剧烈碰撞和摔打;(3)钢筋用电弧点焊固定钢筋必须经过试验鉴定后方可采用。
4)冷拉钢筋的机械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控制措施:(1)抽检钢筋母材的质量,以确定是否适合于冷拉或冷拔。
根据检验结果,确定工艺参数,如冷拉率、冷拔的总压缩率等;(2)严格控制冷加工工艺;(3)冷拉和冷拔钢筋的检查验收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5)钢筋品种、规格、尺寸、形状、数量、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控制措施:(1)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严格按图施工;(2)加强质量检验工作,控制允许偏差项目不超过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6)钢筋接头的连接方法和接头数量及布置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应严格遵守下述规定:(1)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钢筋接头、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杆件中的受压钢筋直径大于32m m时的接头均采用焊接;(2)合理配料,防止接头集中;(3)正确理解规范中规定的同一截面的含义;(4)分不清钢筋是受拉还是受压时,均应按受拉要求施工。
7)钢筋绑扎时缺扣、松扣多,导致钢筋网或钢筋骨架变形。
控制措施:(1)控制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应绑扎扣数的10%~20%,且不应集中;(2)钢筋网或骨架的堆放场地平整,运输安装方法正确。
8)弯钩朝向不正确,弯钩在小构件中外露。
控制措施:(1)弯钩朝向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2)对薄板等构件弯钩安装后,如超过板厚,应将弯钩放斜,以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
9)箍筋端头弯钩形式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控制措施:(1)箍筋的弯钩角度和平直段长度严格执行施工规范的规定;(2)绑扎钢筋骨架时,防止将箍筋接头重复交搭于一根或两根纵筋上。
10)钢筋绑扎接头的做法与布置不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控制措施:(1)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其最低要求为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的95%;(2)受拉区I级钢筋绑扎接头应做弯钩。
11)钢筋网中主副钢筋放反,在板类构件中往往造成计算高度明显减少,从而引起承载能力不足。
控制措施:(1)认真看清图纸,并向操作人员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复杂部位应附有施工草图。
(2)加强质量检查,认真办理隐蔽工程检验记录。
12)钢筋安装位置偏差过大,或垫块设置等固定方法不当,造成钢筋严重错位。
控制措施:(1)认真按照施工操作规程及图纸要求施工,并加强自检、互检、交接检;(2)控制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成型方法,防止钢筋产生过大变形和错位。
13)钢筋少放或漏放。
控制措施:(1)加强配料工作,按图核对配料单和料牌;(2)钢筋绑扎和安装前认真熟悉图纸和配料单,确定合理的绑扎顺序;(3)如混凝土浇筑后发现漏筋,应及时提请有关人员分析处理。
14)钢筋代换不当,又未征得设计单位同意,造成结构构件的性能下降。
控制措施:钢筋代换除了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设计规定的抗裂、刚度、抗震以及构造规定等要求,钢筋代换必须征得设计和监理工程师的同意。
(1)按厂家、型号和批量抽样复验,并严格按厂家、型号分别堆放;(2)需先经化学分析和焊接试验,并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使用;(3)不同厂家和型号的钢筋不准混用。
15)钢筋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控制措施:(1)焊接材料、焊接方法与工艺参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2)焊工必须有考试合格证,并只准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焊接操作;(3)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试焊,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施焊。
16)品种、牌号、性能不符合要求。
控制措施:(1)按照与钢筋母材等强度原则选用焊条,但对绑条焊可以采用比母材强度低一级的焊条;(2)焊件刚性大,钢筋母材中碳、硫、磷含量偏高或施焊温度较低时,宜用碱性焊条,防止焊件裂纹;(3)在满足设计要求和操作性能的前提下选用酸性焊条,以改善焊工劳动条件,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17)接头尺寸偏差过大,包括绑条长度不足、纵向位置依稀、焊缝长度不足等。
控制措施:(1)绑条长度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绑条沿接头中心线纵向位移不大于d (d是钢筋直径,下同)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 m;为此要求钢筋下料和校对由专人进行,合格后方可焊缝。
(2)焊缝长度应沿绑条或搭接长度满焊,最大误差0.5d。
18)焊缝尺寸不足。
控制措施:(1)按照设计图的规定进行检查。
(2)图上无标注和要求时,检查焊件尺寸,焊缝宽度不小于0.7d,允许误差0.1d;焊缝厚度不准小于0.3d,允许误差0.05d。
发现尺寸不足,应清除焊渣后及时补焊。
19)咬边焊缝与钢筋交接处有缺口。
控制措施:(1)选用合适的电流,防止电流过大;(2)焊弧不可拉得过长;(3)控制焊条角度和运弧方法。
20)电弧浇伤钢筋表面,造成钢筋断面局部削弱,或对钢筋产生脆化作用。
控制措施:(1)防止带电金属与钢筋接触产生电弧;(2)不准在非焊区引弧;(3)地线与钢筋接触要良好牢固。
21)焊缝中有气孔。
控制措施:(1)焊条受潮、药皮开裂、剥落以及焊芯锈蚀的焊条均不准使用;(2)焊接区应洁净;(3)适当加大焊接电流,降低焊接速度,使焊缝金属中气体完全外逸;(4)雨雪天不准在露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