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经二首及国殇
一、授课班级:
二、授课时间:
三、教学目标
1、 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 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3、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4、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6、 背诵课文
四、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六、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八、课时统计:3
秦风.无衣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 2、重复的旋律 3、都是战歌 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 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2 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
比——打比方 、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
2、 学生集体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
4、 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明确:疑问反问语气 升调
肯定语气 降调
感叹语气 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
板书:
同袍。 戈矛, 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 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设计说明:诗最早是用于吟唱的,需要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a.识记字音、字形、释义
衣 袍 裳
b.通假字
泽通( )
c.疏通诗歌意思
五、分析诗歌
(请同学看到板书)
1、提问:从板书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提问: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生: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3、提问: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明确:“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4、提问:本文分为三小节,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这种表现手法 3 叫做什么?这样的手法我们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生:铺陈排比,《阿房宫赋》中学过,
这么写有增强气势,渲染氛围的作用
师:这种手法在《诗经》当中叫做什么?
生:赋
师:是的,这种表现手法叫做“赋”
同时这种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的手法,在章法结构上这种手法叫做重章复唱。
(重复能够增强气势,使得文章节奏感很强,并能烘托一种氛围,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变化又能使得诗歌富于变化,这样的一种手法就像音乐中的重复一般,但是在诗歌当中叫做重章复唱。)
板书:
重章复唱
六、艺术特色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这首诗一共三段,用赋的表形手法(即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七、背诵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一遍,巩固所学内容,然后背诵课文
2、指定一名学生起来背诵
八、课堂小结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的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最后在英雄的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4 邶风.静女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躇(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