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作文乡愁800字

初三作文乡愁800字

初三作文乡愁800字
乡愁是剪不断的丝绸,砍不断的水流。

世间最揪心的事莫过于离乡,最伤感的事莫过于念想着家乡,却又走上离它更远的路……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乡愁初三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愁初三作文1
我迷恋家乡的油菜花。

三月油菜南方开,这里也不例外。

倘若从远处望去,无疑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阵阵清风袭来,它们摇曳着那纤细的腰肢,一闪一闪的,比金子还璀璨,恰似我念乡的心情,怀想着哪一天我又能回去了。

粉蝶儿忘却所有,只为把那“花上芭蕾”演绎的更加淋漓尽致,大概它们是知道的,知道如果这时再不享受这花儿的美好,就将永远的失去了吧!我喜欢在这花海中捉迷藏,但那已经是留在记忆深处的怀想。

我流连家乡的橘树。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橘树的。

它们总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家园周围,似要把心爱之物给严严实实的保卫起来,就像我同样爱恋家乡的心。

待到秋季,树上都挂满了橙色的小灯笼,在树林间闪闪烁烁,实在惹人喜爱。

每每这时,我就会挽裤角,捞衣袖,爬上溜下,像个男孩子般疯狂和粗野。

我不知道自己今后还能不能这般的自由而快乐。

即使能,恐
怕也很难有这种机会了吧!抬眼望,那一脸嘚瑟的柑橘,似也在嘲笑我的天真。

我回味家乡的折耳根。

它是一种野菜,却独领家乡一地的风骚。

冬天的折耳根是最好吃的,它最常长在那田坎儿上,叶子正面绿的似翡翠,背面红的像小姑娘脸上的一坨绯红。

根则是被埋没在地下,一直延伸着,同我心中抹不去的乡愁一般。

它的根却最有价值,可以拌菜,可以泡茶,也可以入药。

其味道的话,有点涩涩的,但又有一股让人回味无穷的清香,就好像我为未来乡愁的情感:为我还在这里而欣喜,有为我早晚都得离去而苦涩。

我陶醉家乡凉粉,它算的上咱家乡的土特产了。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的踪影,其实无非就是用蕉藕磨成的粉末,再用开水拌匀,冷却;之后的话,用蒜末、葱末、酱油、醋、花椒、香油拌上。

还别说,真的挺好吃,酸辣交错在胃里,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别重逢的心酸。

因此,他也特别受欢迎,去外地的本乡人多半都会带几袋出去,同祥,回归的游子也第一时间去体验那种熟悉的滋味。

既是品尝那凉粉的味道,或许更是回味那一段生活经历的味道吧。

乡愁,是一杯浓郁的酒,让人沉醉;乡愁,是一段温馨的梦,让人怀想;乡愁,是一首淡淡的歌,让人轻轻哼唱,永远回味。

怀念家乡,那一遍山山水水,那一抹风土人情,那一段流金岁月,伴着我,走向远方,走遍天涯。

乡愁初三作文2
余光中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从他移居台湾与祖国大陆两地分隔后,他创作了不少怀乡诗。

例如《乡愁》一诗就描写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大陆时的经历,从儿时的一张邮票、长大后的一张船票、后来的一方坟墓、现在的一湾海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不尽思念。

余光中虽不定居在大陆,但是他把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中国统一的热切期盼融合在了诗作中,他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在了那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上,依靠这些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悲伤和无奈,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与亲人相聚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愁四韵》中余光中选用的意象都带有浓浓的中国特色,例如“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余光中先生选用这些意象,代表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与热爱,其中“长江水”是作者故乡的母亲河,作者在此处提起,也正是表达了将祖国看做母亲、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深情以及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先生在很多诗歌中提到了“厦门”与“厦门街”,例如在《听听那冷雨》中“不是金门街与厦门街,而是金门道厦门”金门街与金门,厦门街与厦门,虽然只一字之差,却远隔了海峡,甚至相隔了两岸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思想。

作者曾居住于台湾
的厦门街,也曾自嘲“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而是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身为一个厦门人却无法居住在厦门,只能居住在台湾岛上的厦门街来给于自己一丝安慰,来缓解自己的思乡痛苦,这在嘲弄、在这安慰中,又包含了作者多少无法返回家乡的无奈?
在诗作《中国结》与《香港结》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绪比作肚子里的一个“结”,那这个结要怎样了断?“用凛冽的海峡做手术刀,一挥两断吗?痛,是够痛了/只怕未必是痛快,而伤口/未必能干脆的收口/据说记忆有多长,肠就有多长/一结未了又长出新结/这种恶性肿瘤怕很难消灭”在这部分诗歌里,患病的似乎是中国,而台湾就是中国肚子里的一个“恶性肿瘤”,无法割舍却又无法将其变得完好,这是我国的一个民族伤痕,也是作者心中的一个结,因祖国不能统一,两岸人民不能团聚而生出的一个“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会隐隐作痛”的结,一个牵挂着祖国内地、盼望着两岸统一、担心着祖国大事充满浓浓乡愁的“中国结”。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光中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而乡愁也是作者诗歌中一个解不开的“结”,或许只有等到祖国真正统一的那天,才是诗人心中的结解开的那天吧。

乡愁初三作文3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

上下几千年,从屈原的“鸟飞返故乡,狐
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乡愁”,思乡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主题。

到了南朝隋唐时代,诗歌形式日臻完善,思乡诗更层出不穷。

其中,南朝江总的微山亭赋韵,唐代王维的杂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特别有代表性。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

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

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

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

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

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

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

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

“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
小中见极大。

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

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

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

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

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

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绮窗前”、“着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

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

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眬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

“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