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技术
二 定义
• 堆肥化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在控制条 件下使来自生物的有机废物降解转化为稳定腐殖质 的生物化学过程。 堆肥化得到的产品称为堆肥,由于它是一种腐殖质 含量很高的呈疏松状态的物质,故也称为腐殖土, 有机固体废物经堆肥化后,体积只有原体积的 50~ 70%。
1.好氧堆肥
• 在有氧状态下,好氧微生物对有机废物分解转化的过程
7 C/P(碳磷比)
• 堆肥过程中C/P的变化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重 要标志,堆肥原料的C/P应控制在75~150。 • 堆肥原料的C/P一般高于此值,排水污泥的 C/ P 低,可用来作为堆肥原料配料时的调整剂,调 整堆肥原料的C/P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pH值
• 在堆肥化过程中,pH值随着温度及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其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是一样的,也反映了有机物分 解的进程。 • 在堆肥初期,由于有机酸的产生,pH值可降至5以下。 随着有机酸的逐步分解, pH 值逐渐上升,发酵完成前 可达到8.5~9.0; • 最终成品的pH=7~9。
实际上,堆肥化的好氧和厌氧是相对的,在好氧过 程中,由于原料颗粒较大且不均匀,不可避免存在厌 氧发酵过程;反之,由于密封不严,厌氧过程中也会 有好氧菌的作用。
三 堆肥原料
生活垃圾、有机污泥、人畜禽粪便以及农林废物等都含 有堆肥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各 种基质,因此这些有机废物是常用的堆肥原料。
• 最终产物主要是H2O、CO2、热量和腐殖质。 • 好氧堆肥主要用于处理城市垃圾、畜禽粪便,堆肥系统的 温度一般为50~65℃,最高可达70℃以上,堆肥周期短, 能连续操作,也称为高温快速堆肥; • 好氧堆肥的肥料质量好,可以制作有机颗粒肥料。
2.厌氧堆肥
• 在无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分解转化的过程 • 厌氧堆肥的最终产物是CH4、CO2、热量和腐殖质。 • 厌氧堆肥过程中,空气与发酵原料隔绝,堆制温度低, 工艺较简单,成本低,对原料的适应性强,成品肥中氮 素保留较多,但工艺条件较难控制,堆肥周期长,有机 物分解速度缓慢,处理效率低,容易产生恶臭,有机物 分解不完全,产品质量低,肥效差。
3 高温阶段(温度>45℃)
• 废物堆积开始发酵一周左右,堆温可达65~70℃。嗜温菌受到抑制或 死亡,嗜热菌大量繁殖。 • 最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除前一阶段残留的和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 继续分解外,其它固体有机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本质素、蛋白质等) 也开始强烈分解。 50℃,嗜热性真菌和放线菌都很活跃。 60℃,真菌不适于生存,只有嗜热性放线菌和细菌仍在活动。 70℃以上,大多数微生物其谢活动受到抑制,死亡或休眠 • 高温阶段,微生物经历三个时期的变化后,堆肥开始形成腐殖质,逐 步进入稳定状态。
六 堆肥的腐熟度
堆肥腐熟度是指堆肥的稳定化程度,它既是反映 堆肥化反应完成的标志,又是堆肥质量的标准。
评价指标:
气味、pH值、有机质变化、碳氮比、氮化合物、 腐殖酸、种子发芽率
七 堆肥农业效用
• 改良土壤 • 促进植物根系增长 • 堆肥的增产作用
1 改良土壤
• 增加有机质和养分 • 改善土壤结构
• 生活垃圾
• 含有较多的不可堆腐的惰性物质,因此必须进行预处理,去除这些惰性物后 才能作为堆肥原料。
• 有机污泥
• 通常富含有微生物生活繁殖所需的营养成分,是堆肥的良好原料。
• 人、畜、禽粪便
• 一般颗粒较小,含有大量的低分子化合物,即人和动物未能吸收消化的中间 产物,含水量较高,可直接用作堆肥原料。
五 堆肥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堆肥化效果的因素很多,为了创造更好的微 生物生长繁殖和有机物分解的条件,在堆肥化过程 中必须控制以下主要因素。
堆肥化的影响因素
• • • • • • • • 通风和耗氧速率 含水率 温度 有机物含量 粒度 碳氮比(C/N) 碳磷比(C/P) pH值
1 通风和耗氧速率
• 堆层中氧的浓度和耗氧速率反应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活动的强 弱和有机物的分解程度。 • 堆肥过程适宜的氧体积浓度为14~17%,最低不得<10%,一旦 低于此限,好氧发酵将会停止。 • 适宜的CO2体积浓度为3~6%。
• 使粘质土壤松散,使砂质土壤结成团粒,降低土壤容 重,增加孔隙率; • 使土壤固相下降,液、气相增加; • 促进通风,提高保水能力; • 腐殖质粒子表面带负电,能吸附 NH+4、 K+、Ca2+等 养分,使肥分不致流失。
2 促进植物根系增长
• 堆肥本身是腐殖质,能促进植物根系的伸长和增长。 • 堆肥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原生动物,施入土壤可以改 善土壤生物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成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 “屏障”,使农作物不易遭受虫害。
6 碳氮比(C/N)
• C/N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最重要的营养因素之一。 • 初始物料的C/N比为30:1,最佳值26:1~35:1之 间。 • 成品堆肥的适宜C/N在10:1~20:1之间。
• C / N 过低,菌体衰老和自溶,氮源浪费和酶产量下降,余 氮就会以氨的形式逸散,并可能污染环境; • C / N 过高,则氮不足,就使得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氮源少的 限制,导致有机物分解速率降低,施入土壤中,将夺取土壤 中的氮素,陷入“氮饥饿”状态。
2 含水率
• 由于水是溶解废物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以及合成微生物 细胞质必不可少的物质,因此,要求堆肥物料中含有足 够的水分; • 若含水率过高超过 70% ,温度难以上升,有机物分解 速率低,水会阻碍空气流通,造成缺氧; • 若水分过少,当含水率<20%时,微生物将停止繁殖。
3 温度
初期与环境温度一致 堆温上升,加速分解消化,杀灭虫卵、致 病菌以及杂草籽,安全用于农田。
4 有机物含量
• 有机物含量太低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影响嗜热菌增殖 ,难以维持高温发酵过程。 • 有机物含量太高则堆肥过程中要求大量供氧,实际生产 过程中常因供氧不足而发生部分厌氧过程,影响堆肥的 腐熟度,即堆肥质量。 • 适宜的有机物含量为20~80%。
5 粒度
• 在堆肥化过程中,物料的粒度影响其堆体密度、内 部摩擦力和流动性。足够小的粒度可以增加废物与 微生物及空间的接触面积,加快生物化学反应速率 ;粒度太小容易造成厌氧。 • 对静态堆肥,粒度可适当增大,以起到支撑结构的 作用,增加空隙率,有利于通风。
• 农林废物
• 均富含碳素 • 但有的农林废物因含有难于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和植物 腊等物质,难以被微生物分解。 • 有的农林废物因表面布有众多疏水性毛孔,使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十分缓慢 • 因此这些农林废物均需进行预处理后才能用于生产堆肥。
四 堆肥化过程
• 堆肥化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 反应是极其复杂的,目前尚难 进行精确的描述。在实际设计 和操作过程中,通常根据温度 的变化情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见右图)。
堆肥及其应用
一 背景
•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早已懂得利用秸杆、落 叶、野草和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以制取肥料,但都 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和自然堆积方式,依靠自 发的生物转化作用,所以存在发酵周期长,处理 能力低,有机物分解不完全,所得的肥料质量差 等等问题。 • 到 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了机械化堆肥技术,并逐 渐发展成为处理生活垃圾、污水污泥、人畜禽粪 便以及农业固体废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4 腐熟阶段(温度为40—20℃)
• 在内源呼吸期,微生物活性下降,发热量减少,温度逐渐 下降至中温 , 并最后过渡到环境温度,剩余有机物大部分 为难降解物质,腐殖质大量形成。
• 在温度下降的过程中,嗜温菌又重新开始活动,进一步分 解残留有机物,腐质不断增多,且趋于“稳定”,堆肥便 进入腐熟阶段。
• 潜伏阶段 • 中温阶段 • 高温阶段 • 熟化阶段
1 潜伏阶段(温度在内25℃以下)
• 堆肥化的初期阶段; • 微生物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叫驯化过程。
2 中温阶段(温度25~45℃)
• 嗜温菌最活跃,主要利用物料中可溶解性的有机 物,如糖类、淀粉,大量繁殖,在转换和利用化 学能的过程中释放出细胞合成所需的多余能量, 加上物料的保温作用,使温度不断上升。 • 以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为主的微生物在此阶段迅 速繁殖。
3 堆肥的增产作用
• 施用适宜数量的优质堆肥,一般均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并 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 但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增产效果并不一样。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