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程光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各类大学不断重组与整合的关键时期,回归“应然”,从哲学的视角对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作出反思和追问,进而对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进行探求,无疑会对大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大学理念理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同类事物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是事物的共性。
与此相应,大学理念即是对“大学”这一社会存在的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和特性的规定,是其本然或应然的状态,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共性和根本规定性,它指引和决定着大学的功能、定位、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质,规约着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大学是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小学相对应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早在两千年前即已在中国出现。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正式出现,但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及后来的“国子学”、“国子监”、宋代的“书院”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与“教人识文字、学洒、扫、应、对等日常事情为主”的“小学”相对应的“以传授为人之道为根本”的高等学府一一“大学”。
这些古代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提高学子的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进而教其明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标明了中国古代大学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文学术的崇高价值和社会地位,构成中国古代大学的鲜明特色,“传道、育人”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根本目的。
在西方,最早出现的“大学”(高等教育实体)当属古希腊的“学园”。
公元前387年,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高等教育实体“学园”(Academy),其基本职能就是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围绕“善”的理念对哲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不同领域展开研究。
追求哲学理念和崇高价值成为这类学园的基本目的和精神。
尽管东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实体在文化性格存在着差异,但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构成它们共同的内容,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它们共同的追求。
这些古代的高等教育实体虽然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存有差距,但是,其所具备的基本功能、所崇尚和追求的目的和价值却为现代大学所继承,成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
在欧洲,“大学”一词的含义源于拉丁语“行会” (u ni versitus),指学者们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形成的学术行业团体。
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是最早产生的两所中古大学。
中世纪大学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以培养高贵的、有教养的人为追求,基本上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外,对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小。
其内部实行学者自治,主张多学科并存,主要培养神职、法律及医学人才。
中世纪古典大学的大学理念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而逐渐被超越和打破。
以19世纪洪堡主持创立的柏林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大学开始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密切联系,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正式出现。
柏林大学改变了中世纪古典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原来大学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吏和神职人员转变成为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学术水平的中心。
洪堡明确提出了“育人” “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还要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
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标志着“现代大学”的一些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已经形成。
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学的兴起,使大学理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革。
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明确提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教学、科研与直接的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渐置身于社会的中心,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更对社会的文化进步和思想创新有着巨大的示范和幅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使大学理念发生进一步变化。
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击,从而为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作出贡献。
从大学的演变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大学理念随时代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过程。
但是,在对大学从古至今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大学理念的变化沿革中却有不变者存在:育人启智、传承文化、研究学问、推进文明、教化社会是古今大学的共同追求,构成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大学的基本职能。
虽然每个大学都可以提出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但是,作为大学之一般,作为大学共性的大学理念却对其发展有着根本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并由此而决定了现代大学所应具有的根本精神。
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蕴涵在大学理念之中,是人们投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证依据。
“大学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其本质特征进一步展开,而对其本质特征的分析又可以深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
科学和人文代表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
也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其追问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它给予的是客观、求实和无私利的精神。
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求真”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人文精神是以价值和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是一种“求善”的精神,它追问的是“应然”和“应当如何”,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给予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永恒的道德精神和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
其内容展开则是: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等等。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实然层面来看,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问方式和取向的不同,在现实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产生了矛盾和分裂。
但是从应然性层面来讲,二者的根本精神和目的又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应共同服务于人性的养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大学“育人启智”的这一根本性任务决定二者之间必须做到整合与协调,必须将对科学的追寻和探索统一于达至人性境界提升的目的之中。
同时,作为理性精神最典型的文化形态一科学和技术在价值上中立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本身无法给出恰当的价值选择。
科学技术知识一旦游离了人文精神的约束,摆脱了价值坐标的有效范导,就难免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这已经为历史事实所反复证明。
人格的全面培育和学问的扎实研究是大学的教育目标,人文精神追求“善”,科学精神讲究“真”,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
独立精神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密切而又有着不同内涵的一个范畴。
就大学而言,独立是指品格的独立、人格的独立,自由则是思想的自由、学术的自由。
独立精神是自由精神的前提和保证,自由精神则是独立精神的标志和体现。
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它必须赋予学子以独立的人格和内在的崇高精神,鼓励他们自由地接受、自由地判断、自由地探索和思考,使他们可以完整的独立在这世界上。
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承担自己角色责任的人才,大学自身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必须具有宽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大学又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研究的客观、求实、无偏见的要求决定了学术领域必须相对独立的特性,决定了学术应当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领域保持必要的张力,应当在世俗力量面前保持独立清醒的价值判断,应当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应当保持自身的尊严、拒绝一切外在因素的诱惑、干扰和操纵。
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它是主动的、独立的、自由的、无禁区的,学术研究一旦屈从于某种异己力量,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神圣性和崇高品质,这样的学术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学术。
大学是人类最先进思想的集散地。
社会上各种鲜活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大学,同时又通过学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大学的这一功能决定其必须洋溢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氛围。
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品格,既是大学发展的可靠保障,又是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也是大学其他精神产生和发展之根基。
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就极力呼吁,大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
《尚书•君陈》曾言:“有容,德乃大”,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广泛吸纳的勇气和广泛包容的能力,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其大度能容,在于其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派、学科内容、价值观念和各种学术人才,能够吸取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有利因素,能够引导多元化的文化争鸣与融合。
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交流、融合和会通中博采众家之长,推陈出新,使大学不断获取更新发展的动力。
大学中的吸纳和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接受,大学的包容精神是和批判精神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的,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批判精神是指大学在求真、求善的基本价值原则下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
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自由发展的场所,各种思想观念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的交锋中发展的。
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同时又是社会精神的守望者,它以理性精神透析着社会,在传承文化、发展科学、提升人性的同时还固守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