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斑马鱼常见病

斑马鱼常见病

斑马鱼常见鱼病鱼病种类很多。

按照发生原因得不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非感染性疾病,一类就是感染性疾病。

两类疾病对斑马鱼得健康均可形成严重得危害。

其中以感染性疾病造成得危害较为严重,常常可形成大规模得爆发或感染,严重影响斑马鱼得质量与实验结果得准确性。

斑马鱼属于鲤科鱼类。

感染鲤科鱼类动物得病原均有可能感染斑马鱼。

本章将对斑马鱼中常见疾病及可能得应对方法做一个简单得介绍。

第一节细菌性疾病1、分支杆菌病病原:海分支杆菌(M、marinum)、脓肿分支杆菌(M、abscessus)、龟分支杆菌(M、Chelonae)、偶发分支杆菌(M、Fortuitum)、草分支杆菌(M、Peregrinum) 与嗜血分支杆菌(M、Haemophilum)等。

分支杆菌属就是一类细长或略带弯曲得需氧杆菌,该属细菌一般不易着色,需要进行抗酸性染色,此外染色时需要加温或者延长染色时间。

该病能引起鱼结核病。

临床症状与病变:溃疡、出血、头部周围充血、鱼鳞凸起,鱼鳍磨损,皮肤或者鳃苍白等。

内脏器官会有白色结节出现(图3、1)。

图3、1分支杆菌感染病理图。

左侧,宝刀鱼头肾组织感染分支杆菌产生得白色肉芽肿;中间,分支杆菌感染产生得肉芽肿切片(其切片内含有空腔得巨噬细胞);右侧,分支杆菌感染雨肠道切片得抗酸染色(抗酸菌染色呈红色,非抗酸菌染色呈蓝色)显微观察与诊断:诊断时根据上诉症状,再取内脏中得小结节做涂片,进行抗酸染色后如发现长杆形得抗酸菌,基本就可以确诊。

也可根据分支杆菌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一段924bp得特异性片段,对其测序就可快速得出鉴定结果。

防治:一般来说分支杆菌感染很难用抗生素进行根治,有文献报道50 ppm卡拉霉素对其有一定得控制作用。

此外,优化饲养条件对其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2、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与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河弧菌生物变种(Vibrio fluvialis),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等气单胞菌属。

气单胞菌属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就是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肠毒性及细胞毒性。

临床症状与病变:体表及内脏充血, 出血, 突眼, 腹部膨大,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 肝、脾、肾肿大, 花肝, 脾紫黑色, 严重贫血等。

显微观察与诊断: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肿胀,有时发生溶血,在脾、肝、胰、肾中均有较多得血源性色素沉着。

在病鱼腹水或者内脏检出嗜水气单胞菌PCR确诊。

3、滑动细菌(细菌性鳃病、环境性鳃病)病原: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p、)、屈桡杆菌属(Flexibacter spp、);淡水养殖中常被检测出来得菌尾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与嗜鳃黄杆菌(F、branchiophilum)。

其中,柱状黄杆菌不能用含英语丰富得培养基培养,因会被其她生长快得细菌覆盖而使其长不出来,故分离该菌必须用贫营养得培养基。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鱼鳍与鱼尾表现特征性得腐蚀,颜色发白。

(图3、2)图3、2滑动细菌感染鱼得病理图。

左侧,烂尾病。

右侧,细菌性鳃病(BGD)得病鱼鳃湿片,可见明显得上皮组织增生,上皮组织将初级鳃丝(P)逐渐融合。

显微观察与诊断:鱼体发黑,鳃上肿胀,粘液增多,上皮增生,次级鳃瓣融合,有些鳃瓣坏死,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细菌。

PCR确诊。

防治:防治鱼过度拥挤,保持好得水质,在运输前两天内尽量少喂食或者不喂食。

一旦出现此病,用氯胺或者过氧化氢进行处理。

4、细菌性肠炎症病原:初步认为就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周围可产生褐色色素,半透明。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腹部膨大,两侧上有红斑,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有很多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

显微观察与诊断:主要根据两点做出判断:A 肠道充血发红,肛门红肿外突,肠腔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B 从肝、肾中可以检测出产气单胞菌。

进一步确认病原可以染色观察到细菌,PCR确诊。

此外,许多传染性疾病,均能引起肠道充血发炎,例如,肠炎性出血病,与肠炎病一样,肠道也发红充血,但肠道往往多处有紫红色瘀斑、瘀点。

5、竖鳞病病原:初步认为就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t f、ascitae)。

这种菌均为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具有运动能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

琼脂菌落呈圆形,24h培养后中等大小。

有人认为此病就是气单胞菌引起得,发生竖鳞病得斑马鱼体内也可以检测到气单胞菌;此外也有人认为就是一种循环系统得疾病,由于淋巴回流障碍引起得。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体表粗糙, 鳞囊内积水, 鳞片竖起,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

病鱼严重贫血,鳃,肝,脾,肾得颜色均变淡。

(图3、3)图3、3 竖鳞病斑马鱼游动缓慢,无力,体表粗糙,鳞片竖起,腹部膨大有腹水,眼睛突出显微观察与诊断:根据其症状,如鳞片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腹水,轻压鳞片可喷射出可初步判断。

进一步确认病原可以染色观察到细菌,PCR确诊。

6、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属假单胞菌科。

革兰氏阴性菌,有运动能力。

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20h左右开始产生绿色或者黄绿色素。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就是鱼体两侧与腹部最为明显。

鳍充血,鳍得末端腐烂,鳍条间得组织也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形成蛀鳍。

体表得皮肤出血发炎, 鳞片脱落。

显微观察与诊断: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

染色观察到细菌,PCR确诊。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得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7、鱼鳔炎( aerocystitis,鱼鳔细菌性感染)病原:细菌与真菌感染都时有报道,不能确定其具体得细菌类型,有报道在患有鳔炎得病鱼中发现有嗜水气单胞菌与霍乱弧菌,因此瞧起来似乎为细菌机会性致病得。

临床症状与病变:嗜睡,聚集鱼池底部,鱼鳍基部出现红斑。

显微观察与诊断:鱼鳔出现大范围损伤与严重慢性炎症。

组织切片可见明显坏死,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细菌群落。

(图3、4)防治:由于目前鱼鳔炎得病菌及致病机理尚未清楚,所以还无好得治疗方法。

遇到病鱼及时隔离。

图3、4鱼鳔细菌性感染鱼得病理图。

左侧鱼鳔感染细菌后腹鳍与背鳍出现红斑;右侧,患有鱼鳔炎得病鱼得鱼鳔切片染色,箭头处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菌第二节寄生虫疾病1、单细胞寄生虫1、1、天鹅绒疾病病原:淡水天鹅绒(Piscinoodinium pillulare)属鞭毛虫纲,腰鞭毛虫目。

生活史:腰孢子虫阶段—滋养体—分裂前体—腰孢子虫。

临床症状:精神萎靡,浮于水体表面,呼吸困难。

显微观察与诊断:皮肤或者鱼鳃湿片可见滋养体;鳃感染上皮增生,皮肤感染上皮增生与坏死;切片中见滋养体(卵形得、不透明、无运动能力)。

(图3、5)防治:对于出现病症得鱼用盐水浸泡,及时隔离,彻底清洗鱼缸。

图3、5天鹅绒疾病鱼得病理图鞭毛虫感染鳃组织切片染色,可见鞭毛虫(X)及早期阶段得鞭毛虫滋养体(箭头方向)1、2、微孢子虫病病原: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n)属于微孢子门,微孢子目,特定种属名:Paeudoloma neurophilia,孢子呈梨形、卵圆形,孢子小,内部构造需在电镜下才能瞧清楚。

生活史:专性细胞内寄生,复杂生命周期,产生具有传染性与抵抗性得孢子,通过摄入具有传染性得孢子感染。

临床症状:衰弱与脊柱弯曲(图3、6)显微观察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脊索与后脑)可见孢子(湿片或切片)防治:目前对微孢子虫最有效得控制手段就是紫外线(UV)对水体进行照射,尚未发现对该病有作用得抗生素。

图3、6微孢子虫病鱼得病理图。

左侧,A鱼:微孢子虫感染导致体型瘦弱;B鱼:微孢子虫感染导致脊柱侧弯;右侧,A:头部组织得微孢子虫吉姆萨染色;B:微孢子虫湿片得电子超微结构。

1、3、白点病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pothirius multifiliis)(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

临床症状与病变:粘液过多、呼吸困难与精神萎靡,皮肤有凸起得白色结节。

显微观察与诊断:湿片见纤毛虫,确诊见到滋养体,寄生部位发现虫体。

(图3、7)防治:发病鱼体可以采用1:4-5000稀释得福尔马林浸泡。

图3、7白点病鱼得病理图。

左侧,白点病鱼体表面可见寄生得纤毛虫;右侧,白纤毛虫得湿片观察可见鳃得上皮组织下生长有白纤毛虫得滋生体(箭头)2、多细胞寄生虫2、1、毛细线虫病(Capillariasis)病原: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Pseudocapillaria tomentosa就是第一个兼并得感染斑马鱼得毛细线虫,具有广泛得宿主。

属毛细科,卵生,卵随寄主粪便排入水中,开始分裂,形成幼虫,但幼虫并不出壳,鱼吞食含有幼虫得卵而感染。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发黑,衰弱,嗜睡,毛细线虫以其头部钻入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发炎,剖检肝肿大与贫血(图3、8)。

显微观察与诊断:肠道湿片显示充满特殊虫卵,组织切片见蠕虫位于肠壁,感染组织严重蜂窝织炎;椭圆形、具有双极囊得卵存在;确诊还需要观察到虫体或者分离虫体,PCR确诊。

防治:对该病得治疗通常采用伊佛霉素与左旋咪唑,目前这两种药物尚未在斑马鱼身上试用。

图3、8毛细线虫病鱼得病理图。

毛细线虫感染鱼体组织得切片观察,切片中可见炎症从内皮层扩展到内腔。

2、2、肾粘孢子虫病病原:粘原虫(粘原虫门,粘孢子虫纲),两极虫属(Myxidium)或楚克拉虫属(Zschokkella)。

鱼体吞食孢子或者孢子粘附鳃或者皮肤感染。

临床症状与病变: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在多个器官中形成可见白色包囊。

显微观察与诊断:病变组织切片见虫体,粘孢子具有特殊得极囊。

可以采用亚甲基蓝或者吉姆萨等特殊方法染色。

组织切片观察到虫体。

(图3、9)防治:福尔马林浸泡可以有效得治疗与预防该病。

图3、9肾粘孢子虫病鱼得病理图。

肾粘孢子虫得吉姆萨染色图,在图中可见虫体得两个极囊(箭头)第三节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白毛病)病原:最常见得就是水霉(Saprolegnia)与绵霉(Achlya)两个属得种类,属水霉科。

菌丝一段像根样扶着在水产动物得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得皮肤及肌肉,具有吸收营养得功能;伸出体外得菌丝形成肉眼能见得灰白色絮状物。

临床症状与病变:病鱼最初感染水霉菌时,肉眼瞧不出任何症状,当肉眼瞧到时,菌丝已向外生长,呈灰白色棉毛状, 病鱼焦躁不安,患处肌肉腐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