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意见【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他杀等高校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大学时代不仅是莘莘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且是处于青春期的当代大学生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阶段。
处于18~25岁年龄段的大学生,从总体上看,他们有理想,有活力,有热情,心理健康状态是好的,但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不堪一击的情感意志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考验与磨练。
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清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自我调适情绪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一个鲜活的小社会。
生活在这个小社会中的大学生,并不像象牙塔里的花朵那样不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环境的影响,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然而,由于人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
独立生活能力不够强,对自己又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因而,他们的心理既复杂又敏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适应问题
很多大学新生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问题,是由于他们第一次从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刚入校的大学生感觉不习惯,一方面,常常思念家乡和父母,另一方面,需要独立生活,但又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例如,某高校新生报到嫌校门太破,报到当天欲退学。
另外,学习方法的改变,很多大学生还沉浸在高中时被老师”赶着走”的学习习惯中,导致成绩不理想,甚至需要补考、重修等问题,这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以致出现紧张、恐惧、头痛、失眠、情绪不稳等焦虑心理。
2、人际交往问题
在大学阶段培养与老师、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大学阶段由于与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比中学阶段要少,加之缺乏沟通,许多同学往往对老师“敬而远之”,与老师关系不佳;同学之间由于学业竞争、兴趣爱好不同、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容易产生一些摩擦,导致关系不合。
有些学生由于遭到同学不理解、排斥和冷落,往往性格孤僻、不合群,有时与人争吵打架,甚至引发自杀、他杀等高校恶性事件。
2004年马加爵事件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
近期发生的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刺杀事件,凸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
3、情感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恋爱观不成熟,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当成一种炫耀,一种相互攀比的资本。
他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又畏惧爱情。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很多都是初恋,由于不成熟和感情过分专注,一旦失恋便会感到万分痛苦,当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打击时,便会由怨恨引起轻生的念头。
例如,苏州某高校一对男女大学生跳楼殉情自杀。
因此,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大学生的失恋、单相思,容易引发心理障碍。
4、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情绪,感到“无的放矢”,担心“毕业即失业”,由此产生的紧张和烦躁情绪使他们郁郁寡欢、过分悲观,甚至发生自杀事件,例如,某名校硕士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愧疚自杀。
他们对未来的职业产生的恐惧和颓废心理,影响了正常的择业和就业。
5、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恋爱等问题的压力下产生的
心理问题,很多已经超出了心理困扰的程度,发展为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由此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怖、悲观、颓废、淡漠等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就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1、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由于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对避免由心理困扰发展为心理疾病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新生刚入学、高年级学生开学时,通过发放心理健康调查表来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全面掌握和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高年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做到尽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并且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最终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
2、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建设规范的心理咨询室首先要保证其基本功能健全,再根据建设地点实际条件、来访者情况合理地增加发展性功能模块。
并且注意心理咨询室的布置以简洁、温馨、舒适、安全,符合不同年级大
学生的特点为原则,使其在建设规范化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高校应在各院系设置专门的、规范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载体,心理健康知识得到快速传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取得了不小成绩。
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单纯依靠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
因此,必须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利用网络所固有的隐匿性、平等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
因而,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开办专题网站(网页),在校园bbs上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专题,并通过qq、微博、飞信等网络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气息。
(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61页)
4、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
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
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式,我们必须用新的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课程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自查自省;另一方面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隐性教育方法。
主要包括渗透法、陶冶法、实践体验法。
渗透法要求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陶冶法要求教育者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实践体验法要求教育者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再次,交互式教育方法。
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以一种平等交互式的方式进行的。
例如,通过qq聊天,可以消除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避免因面对面交流心理问题引起的尴尬,从而使学生“言无不尽”。
另外,借助qq个性签名、qq日志、微博等网络工具,教育者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惑,使教育者能够及时回应受教育者的困惑,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德臣.关于高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
[4]梁艳丽,黄雷.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园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