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 列宁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
• 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启示: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不是一帆风顺 的,是在曲折中前进行
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感悟: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 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 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 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 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些办法在客 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 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特点: 执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过程: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③成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通过 新宪法,宣布苏联 是“工农社会主义 国家”,标志着苏 联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形成。 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评价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 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20
100
80
1913
60
1920
40
1925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 产产量统计表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 税(1922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 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指导学生思考:这些话表明斯大林的什么观点?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 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 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1940年,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 一位,世界第二位。
。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 中拿走了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 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 发展粗发,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 源。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 路探索哪些启示?
课堂小结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特点: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方面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 己支配。
工业 方面
中小型企业 国有化
除大型企业仍为国家管理外, 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 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由国 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 必须品和食品。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工业化进展迅速 ②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③措施: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 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 至整个专区地加入。——斯大林《大转变 的一年》(1929年11月)
──邓小平
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 模式?为什么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存在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一了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 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历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 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 、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 了喀朗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高喊“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 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 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苏联进行 农业集体化的办法是什么吗?
材料二: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 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 41%”。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 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1.时间:1922年
2.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 白俄罗斯
3.“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请注意区别: 三个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流通 分配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社会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收购量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0790万普特 21250万普特 36700万普特
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的讲话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 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 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延缓速度就 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没有重工作,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 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 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 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 以蹂躏它。”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新经济政策
背景:(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 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 议,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