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讲课的重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讲课的重点)

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五十二病房》2.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方书:《伤寒杂病论》3.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方典:《太平圣惠方》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6.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明·朱橚《普济方》7.八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8.消法与下法的鉴别:消法与下法均可治疗有形实邪。

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证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且可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邪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痰核瘰疬等,难以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9.臣药:药力小于君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10.佐药:药力小于君臣药(1)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症的药物;(2)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乘作用的药物。

11.方剂的变化: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更换。

12.桂枝与芍药的配伍含义及比例?1:1。

桂枝辛甘温,辛可发散,甘可调和,温可祛寒,既可入气分,又可入血分;既可走表,又可入里。

芍药酸苦微寒,收敛阴气,补养营阴。

桂枝与芍药相配,一散一收,散则去邪,收则和营。

桂枝辛散而不伤正,白芍敛阴而不碍邪,其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

13.桂枝汤的用法?微火煮取;药后啜热稀粥——助发汗,滋汗源;温覆取微汗;服药不可太过不及,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服药禁忌。

14.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桂枝汤麻黄汤相同风寒表证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恶寒发热,脉浮紧)病机风寒束表,营弱卫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失宣配伍桂枝为君,芍药为臣,佐以生姜大枣,使以炙甘草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佐以杏仁,使以炙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发汗力弱,为辛温解表之和剂发汗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15.九味羌活汤中生地与黄芩的配伍含义?防大队辛温燥烈之品及里热伤津;清兼证之里热。

16.银翘散中荆芥穗与淡豆豉的配伍含义?辛温发散以助解表之力,二者在大队辛凉药的作用下,避其辛温之性,独取其解表之功,且二者虽属辛温之品,然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属药力缓者。

17.银翘散与桑菊饮的鉴别?银翘散桑菊饮相同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不同药物金银花、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桑叶、菊花、杏仁配伍以清热解毒为君,臣以疏散风热之品,佐以辛温解表之品以轻宣肺络为君,臣以宣利肺气之物,佐以疏散风热之品特点辛凉平剂辛凉轻剂功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力大重在宣肺络之风热而止咳主治证温病初起,风热外感风热客于肺络症状发热、微恶风寒——表证重,口渴——热重,咳嗽——肺气不利,病症重身不甚热——表证轻,口微渴——热轻,但咳——以咳为主,病症轻18.麻杏甘石汤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及配伍含义?石膏:麻黄=2:1。

石膏用量为麻黄之二倍,使麻黄走表之性减,而偏入肺,重在宣肺;二者配伍,一宣一清,即“火郁发之”之意,麻黄虽辛温,然在石膏二倍的作用下,而不至助热,二者宣肺平喘,清肺泻热,而不留邪。

19.败毒散中人参的配伍含义?补益人体正气;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20.“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剂及含义?代表方剂为败毒散。

外邪从表陷里,湿滞不化而导致的痢疾,用此方外能疏散表邪,内能理气健脾化湿,使表气疏通,风寒外散,湿邪得以分消,内陷之邪从表而解,其痢自止。

此种治法成为逆流挽舟法。

21.大承气汤的体现的治法?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阴寒用)。

22.济川煎中枳壳与升麻的配伍含义?枳壳理气宽肠,以助大肠之运化,升麻生发清阳之气,枳壳升麻相伍,二者一升一降,调和气机,使升者升,降者降,升降有序,大便自调,切有“欲将先升”之妙,升清降浊。

23.十枣汤中大枣的配伍含义?1) 解甘遂、大戟、芫花三药之毒;2)补脾之虚,补脾以制水;3)防止攻下伤脾;4)延缓药力。

24.十枣汤的用法?1) 甘遂、大戟、芫花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2)从小剂量开始,体壮者2~3克,较弱1~1.5克,下少,次日加量1克;3)凌晨空腹服药;4)得快利后,止后服,糜粥自养。

25.“增水行舟法”代表方剂——增液汤26.少阳证(小柴胡汤证)的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7..四逆散中柴胡和芍药的配伍含义?柴胡升发阳气,透邪外出,疏肝解郁,芍药养血敛阴,柔肝,二者相伍,疏肝解郁而不伤阴血,养血敛阴以调达肝气。

28.痛泻要方中防风的配伍含义?1)在白术作用下,鼓舞脾胃清阳;2)在白芍作用下,散瘀以助疏肝;3)祛风以助去湿,风能胜湿;4)为脾经引经药。

29.半夏泻心汤体现了什么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平调30.阳明经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31.竹叶石膏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及半夏的配伍含义?麦冬:半夏=2:1。

半夏降逆止呕1)和胃降逆止呕,半夏虽温,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2)防补药之滞,使补而不壅。

32.热入营分证的典型症状?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33.清营汤中金银花和连翘的配伍含义?1)清热解毒;2)取其轻清外达之功“透热(营)转气”。

34.清营汤的主治证及临床表现?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降而干,脉细数。

35.黄俩解毒汤体现了什么治法——苦寒直折。

36.“以泻代清”法的代表方剂及含义?凉膈散。

全方既有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疏解胸膈邪热于上,更用调胃承气汤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故称为“以泻代清”。

37.普济消毒饮中柴胡、升麻、桔梗的配伍含义?1) 引药上行,直达头面;2)升阳散火,疏散风热。

芩连得升柴之引,直达病所,升柴有芩连之苦降,又不致发散太过,一升一降,相反相成。

38.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证及临床表现?1) 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2) 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39.龙胆泻肝汤中生地当归的配伍含义?滋阴养血。

1)滋养肝血,以涵肝之体;2)防止苦寒渗利伤阴之弊。

40.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比例及吴茱萸的配伍含义?黄连:吴茱萸=6:1。

1)直入肝经,引黄连入肝经而清肝火;2)降逆止呕;3)疏肝;4)反佐,取其辛热之性,防止黄连苦寒伤胃。

41.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的配伍含义?黄连清胃泻火,升麻1)清热解毒,助黄连之力;2)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火;3)引药上行。

黄连与升麻相配,有升有降,可宣透胃经郁遏之伏火,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42.芍药汤中肉桂的含义?1)防止苦寒伤中;2)防止寒凉之品冰伏湿热之邪;3)配当归芍药以行气血。

43.白头翁汤与芍药汤的鉴别?相同点: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同具清热解毒燥湿之功,为治热痢之方。

不同点:白头翁汤以苦寒之品组方,功擅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症见下痢赤多白少、肛门灼热、渴欲饮水者;芍药汤以苦寒清热,配以行气活血之品组方,功善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气血失和而见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肛门灼热者。

44.青蒿鳖甲汤中鳖甲与青蒿的配伍含义?鳖甲滋阴退热,直入阴分,青蒿芳香,清热透邪,二药相伍,鳖甲专入阴分滋阴,青蒿可出阳分透热,使养阴而不恋邪,透热而不伤正,有相得益彰之妙。

体现了“先入后出”的治法。

45.理中丸的主治证及临床表现?脾胃虚寒证。

1) 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温欲按,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2) 脾胃虚寒之下利溏薄:畏寒喜热,呕恶不食,口不渴,脉沉迟,以及霍乱吐泻;3) 阳虚失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血色黯淡,脘腹胀痛,手足不温;4) 小儿慢惊:病后喜唾,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46.四逆汤中炙甘草的含义?取其甘缓之性。

1)防姜附辛散太过,而致虚阳暴亡;2)延缓姜附之效;3)镇守中州,使已补之阳不致复亡。

47.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的鉴别?鉴别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相同点主治证邪在少阳用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生姜功用和解少阳不主治伤寒少阳本证少阳阳明合病同点证用药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黄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生姜五两功用和解少阳和解少阳,内泻热结48..参苓白术散中桔梗的配伍含义?1) 配砂仁调畅气机,治胸脘痞闷;2)开提肺气以通调水道;3)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使全方兼有脾肺双补之功。

体现了“提壶揭盖”法和“培土生金”法。

49..玉屏风散中防风的配伍含义?1)走表而去风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2)配白术升发脾胃清阳;3)黄芪畏防风,二者相反相成,可激发黄芪固表之力。

50..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及临床表现?1) 脾胃气虚重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晃白,便溏,舌淡脉弱;2)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3) 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51.补中益气汤的治法?“虚则补之”,“下者举止”,“劳者温之”(“甘温除热”法)。

52.补中益气汤中升麻和柴胡的配伍含义——升阳举陷53.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比例?黄芪:当归=5:1。

54.炙甘草汤的君药——生地。

55.六味地黄丸中“三补”——熟地黄(补肾填精)、山萸肉(补肝肾固精)、干山药(补脾益肾,养阴)。

56.六味地黄丸中“三泻”——茯苓(健脾利湿)、泽泻(补肾利湿)、牡丹皮(降相火)。

57.一贯煎中川楝子的配伍含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与大队甘寒滋阴养血药物配伍,可避其苦燥伤阴之弊。

58.肾气丸中桂枝和附子的含义——助命门以温阳化气59.天王补心丹中“三参”——人参、玄参、丹参60.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归脾汤在病机、主治证与临床表现上有何不同?天王补心丹:心经阴血不足,虚热内扰,心失所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朱砂安神丸: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心神失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失养——虚劳、虚烦不眠证——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细弦;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气短乏力,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