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
说其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
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
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
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考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
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
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件,而芳香四溢。
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
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
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
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
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
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
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
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
汉代学者董遇通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
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幸,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
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
既不一味执
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
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57.这是关于读书的一篇议论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58.选文第②段及第④段的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9.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57.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58.第二段划线句是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四段划线句是举例论证,举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本段的观点: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
59.本文第一段,由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位网红对古希腊悲剧家的介绍,引出本文的论点:读书本是一快乐的事;接着第二至三段,以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读书的快乐;第四至六段,论证获得快乐的不同读书方式;最后第七段,总结全文,指出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快乐也就自然降临。